【焦点话题】旅游有文化 四季皆可人

□翟宏军

《秦皇岛日报》5月9日报道,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做“热”特色文化,做“活”体育赛事,做“火”旅游市场,重点推出十大品牌节庆、七大体育赛事、三十场精品活动及“200+”优质配套文体旅活动,为游客呈现出一个多业态、高颜值、常打卡的全景秦皇岛,让秦皇岛四季皆可游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实,这里的“仙”与“龙”就是生命的灵动,就是文化的奔腾。近年来,文化传承发展带动文化旅游市场的趋势愈发明显,文化遗产地、考古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公园等文旅目的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我市旅游市场淡旺季明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山海文化、长城文化等特色文旅资源优势,开展非遗项目展示、音乐节、年俗节庆等文化活动,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生动诠释,展现秦皇岛文化的瑰丽浪漫,为旅游产业从一季迈向四季注入不竭动力。据携程旅游发布的三四线热门旅游目的地排名,秦皇岛位列第三,旅游订单量平均增长11%。

如果文化是诗,那么旅游就是远方。让更多人来一场“有文化”的旅游,这是高品质生活的体现,这是有价值出行的表达,既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也让奔流不息的“流量”成为文化传播的“能量”。我们要实现四季皆游的目标,就要持续以文化激活旅游资源,全景展现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更多高质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拓展消费市场的空间,让“客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客留量”。

讲好文化故事,点燃四季热情。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市文物和文化遗产丰富,加强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最好的保护,不仅在于形态上的保护,更在于把一个又一个文化故事传遍华夏大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我们要深耕文化沃土,既打造文旅精品项目,又要创新开发,让大家熟悉的文化经典、文化故事、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让文化变得更加立体鲜活,点燃大家的出行热情,让更多“老地方”成为“热地方”。

整合宣传载体,擦亮文旅名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既要在深挖文化底蕴,创作更多文化精品上用心,更需要创新宣传方式,增强一个地方的吸引力。近段时间,多地文旅局长“披挂上阵”,为本地旅游代言助力,一个个出圈视频,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别出心裁的宣传方式,成为网友们了解各地的一扇窗口。我市持续深化“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主题营销,走进京津开展点对点宣传,锁定高铁沿线、空中航线通达城市等重点客源城市进行巡回宣传,《秦皇岛市国际一流旅游城市促进条例》于5月1日正式实施,打造更具“性价比”的秦皇岛之旅。这些举措既让消费者感受到“干货满满”,又通过文化的加持,擦亮了文旅名片,让更多的“头回客”成为了“回头客”。

数字赋能文化,打造科技范儿。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科技护航。利用科技,不仅可以提升资源利用与管理效率,更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造,让传统文化穿越历史,与我们对话。数字化为传统文化赋予了“生命力”,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描绘了多彩的文旅出行图景,满足了游山玩水,也实现了“长知识”,让文化之美启迪人的心灵之美。

旅游因文化而升华,文化因旅游而美好。唯有根植文化基因,将文化装进“背包”,让体悟走进心里,才能持续激发文旅市场发展的新动能,在“诗”与“文化”的交相辉映中,使“红一季”变为“四季红”。

编辑:韩冰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