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评说】让社区食堂发展越来越好
编者的话
近年来,各地探索兴建了一批社区食堂。原本是为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后来因其“性价比高、食品安全有保障、口味不错”,不仅吸引了老年人,一些上班的年轻人、社区居民也前来就餐。不过,相对便宜的价格,也导致部分社区食堂在收支平衡上出现较大困难。
5月28日,《秦皇岛晚报》报道了我市海港区北环路街道迎秋西里小区的社区食堂,“饭菜干净还实惠,有的老人行动不方便,食堂人员还送餐上门”,“三个素菜10元钱,一荤两素12元,两荤一素15元,鸡蛋汤免费,量大还实惠”,众多居民对目前的社区食堂赞不绝口。社区党委书记刘丽香说,日后,社区食堂会继续优化餐食供给,提升服务质量,让居民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民以食为天。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日常吃饭难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年人做饭不方便,社区食堂解决大问题。”这是面对近年来出现社区食堂后,大多数居民的共同感受。但是,一边是较低的价格,一边是人工、水电气等固定成本支出,社区食堂要实现收支平衡,往往需要财政补贴,一些社区食堂经营者通过商业运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一个思路就是打造“网红餐厅”,吸引更多客流量。
我们看到,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发展。你所在的社区有“社区食堂”了吗?无论有还是没有,都请您谈谈对这一事物的体会和看法,我们大家一起期盼和助力社区食堂这一新生事物,在兼具公益性与商业性的道路上,能够渐行渐远,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用真情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朱瑞明 栾易鑫)
既要叫好 也要叫座
□储学敏
“好吃不贵”“又近又方便”“价格亲民,省事多了”……社区食堂一经出现,即刻收到一致好评。
笔者的朋友小闻,大学毕业后打算出国留学,为了专心备考从家中搬出来,独自一人居住,不会做饭的她对迎秋西里小区的社区食堂赞不绝口:“离得近,价格低,用餐很方便,我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
社区食堂享受了优惠的减免政策、奖补资金,提供了比市场价格更亲民的饭菜价格,早就不只是老年人的福利,也吸引了许多和小闻一样的年轻人前来就餐。
然而,笔者也了解到,还有部分社区食堂由于不挣钱,亏损缺口越来越大,最终难以为继黯然关闭收场。为此,身边不少曾时常光顾社区食堂的朋友,纷纷扼腕叹息。
广受欢迎的社区食堂,如何才能行稳致远?大家的看法大体呈现两极分化:一拨人觉得,市场化运作才能持久,如果不能盈利,工作人员提供更好服务的动力何在?社区食堂提供长久福利的成本何在?另一拨人则认为,其初衷是为了就近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让他们老有所依,若一味以盈利为主就失了本心,和普通饭店无异。
社区食堂为老年人的福祉和社区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社区食堂的持续发展,也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究竟是惠民还是盈利?要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既然社区食堂具备了公益这一属性,就决定了它的价格要“接地气”。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社区食堂还是可以引进“造血”机制,寻找更多恰当的赢利点来反哺社区食堂。
从现有社区食堂来看,所面临的顾客群还是以附近居民、工薪族居多,每个城市、每个片区都有不同的群体特点,大可不必政策攀比、模式照搬、福利泛化,还是要科学选址、精准定位。
其次,已有不少地方探索出“社区食堂+”模式,比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餐食服务、在空闲时间作为社区开展活动的空间、增设饮品功能等,其目的都是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增加赢利点,实现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毕竟只有社区食堂自身得以生存,才能更好地寻求发展,让群众享受到幸福“食”光。
让老人吃出幸福味道
□康美思
6月8日中午11点30分,海港区先锋路上的社区食堂饭菜飘香。刚开餐,前来就餐的居民就排起了队。
“土豆鸡块、木须肉,再来个烧豆腐!”今年65岁的刘秀兰打好了菜,准备带回家跟老伴儿一起享用。正在社区食堂内用餐的伍大爷说,在这吃饭比在家吃得多,这让他想起了以前在工厂上班吃食堂的日子,也是大家一起排排坐,还是大锅饭吃得香。
店里干净整洁、宽敞明亮,与其说这里是食堂,倒不如说是居民自家的客厅。三两老友相邻而坐,口中的饭菜更香了,美食下肚,品出的是晚年的幸福感。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社区食堂通过提供便捷、亲民、口味相对清淡健康的食物,成为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近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民政部202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年纪大了做饭不方便,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独居老人等日常吃饭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好事,也是利于长远的大事。社区食堂解了民忧,温暖的是民心,方便了千家万户,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积极呼应。
社区食堂还承载了社会空间、交往空间的功能,大家在这个特定空间开展交流、互动,对于促进共识达成、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都有重要意义。社区食堂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饮食需求的场所,更是促进社区和谐、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
一边是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边是欢声笑语的食客,很多老年人在用餐的过程中还认识了能一起锻炼、一起跳舞的朋友,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幸福指数。这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不仅暖了老年人的胃,更暖了老年人的心。来此就餐对老年人来说,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来赴一场相识多年后的聚会。
百姓家常 邻里桥梁
□李美玲
乍一听“社区食堂”这个名字,亲切又熟悉,脑子里总是呈现出几个关键词:集体合作社、村里大食堂……小时候常听父母那代人讲故事般地回忆那段往事,反复的“科普”让我印象不得不深刻,估计有着这种情怀的不止我一个。
我所在的小区开了社区食堂,还是从邻居们谈论中知道的,一起玩球的几个叔叔级别的邻居,会时不时地去那聚会小酌一杯,有些不擅长做饭的老人,尤其是男性独居老人,更是愿意不紧不慢地溜达几步去社区食堂就餐。在我认识的人里面,对社区食堂最有感触和发言权的要数好友常先生。由于工作性质,他每天要奔波在城市的各个小区里,每天的午饭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凑合,走到哪吃到哪,等到工作忙一段落,肚子饿了,他就会找一家看着还行、食客相对多点的小店,简单吃一份套餐,渴了再加一瓶冷饮,每天如此,味觉已有些麻木,不管好吃与否,填鸭式地好歹解决了空空如也的肚子,他很期待遇到那种满意午餐来填补漂泊的空虚,讲到这儿常先生眼睛里还有些潮湿。他说并不是每天都会运气好的,有时候,工作的小区附近找不到合适的小吃店,档次高的大饭店价格昂贵不说,一个人点一个菜也有些尴尬。他很羡慕那些单位有食堂,到了饭时和同事们坐在一起,吃着午饭聊着天,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的氛围。
常先生说:“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小区工作,中午觅食中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招牌,上面写着‘社区食堂’的字样。当时心里还忐忑怕不对外呢,结果食堂的工作人员很是热情,橱窗内各种炒菜、炖菜、凉菜,品种不但齐全,看着很有食欲,而且大小份自由选择,价格也很亲民。迫不及待地挑选了四样喜欢的小份菜,盛了一碗鸡蛋西红柿汤。工作性质,我的午饭时间比大家要晚,盛饭的阿姨很热情,主动用微波炉帮我加热了饭菜。这个时间段的食堂,座椅空空,找个自己喜欢的角落,安静地享受着这份美食带来的幸福。无论是食堂阿姨的亲切还是饭菜的味道,我真的吃出了家的感觉。”
看着常先生回味时依然带着的幸福感,让我看到了不仅仅是老年人,如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对美好便捷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迫切期待的。社区食堂这一新兴产业的出现,能让更多的居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它不仅为大家提供了安全满意的餐饮服务,更拉近了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的关系。一个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清晨走进食堂,熟悉的邻居们互相打着招呼,边吃早餐,边唠着家常,老李几天没来啦,一会吃完我们去他家看看是不是生病啦……
拉近人与人的距离
我的世界越来越温暖
□安淼
一晃,和社区食堂结缘有4个年头了。从交物业费赠用餐券到现在每个季度主动去充值,我对它是越来越依赖了。
和一般快餐店相比,社区食堂更实惠;和单位食堂相比,社区食堂更便捷。但是,这都不足以让我依赖它。最重要的是,社区食堂给我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周到的、亲切的、松弛的方式。
早晨,带着爱犬下楼遛弯,回家路过社区食堂的时候,你会发现窗口已经挂上了专门为你准备好的早餐。你的名字写在早餐包装袋上,旁边还画了一颗小红心。早餐是刚刚盛出来的,到家时还冒着热气。
傍晚,当你拖着一身疲惫走进社区食堂,遇见刚在这里吃完饭的邻居,便会知晓今晚的菜谱,而且他们还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诡秘地叮嘱你,今晚必点哪道菜,千万别点哪道菜。按照这样的言传身教去点餐,总是不会错的。
周末,社区食堂就像一个大家庭,邻居们没了平日的匆忙,多了聊天的时间,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孩子教育、物业服务、休闲娱乐,是这里永远的主流话题。生活的碎片在这里拼凑出了新时代社区生活的完整画卷。
因为有了社区食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钢筋混凝土的世界越来越温暖,这不禁让人想起木心的诗歌《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