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老厂房焕发新活力
秦皇岛晚报 记者 高扬 方竞凯 摄影报道
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见证,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始建于1894年的北洋官铁路局山海关造桥厂,是我国第一家制造钢桥和铁路道岔产品的企业,被誉为“中国钢桥的摇篮”“道岔的故乡”。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中,中铁山桥成功入选。
这里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有:原钢梁车间厂房、打风机厂房、清光绪二十四年桥牌、两米铣边机床、型钢矫正机、1914年交通部直辖京奉铁路管理局电报、武汉长江大桥钢梁制造过程图册、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工厂志。这些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辉煌与变迁,是珍贵的城市记忆碎片,也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走进一家博物馆,你一定会关注这里的“镇馆之宝”。中铁山桥红桥展馆的“镇馆之宝”,是清光绪二十四年桥牌。
桥牌是桥梁出厂时铆接在桥梁上的厂家标识,通俗地说就是桥梁“商标”。这块桥牌制造于1898年,“这是中铁山桥最珍贵的历史物件,它是历史的眼睛,时刻凝视着中铁山桥工业报国的初心与使命。”红桥展馆讲解员朱婷婷说。
在中铁山桥的红桥文化广场上,一个大型设备矗立在草坪上,很是显眼。这个“大块头”被称为“两米铣边机床”,它的岁数比桥牌还要大一些,是当时的山海关造桥厂于1894年从英国购进的。
在中铁山桥,两座建于1953年的青砖厂房很有年代感,它们分别为原钢梁车间厂房和打风机厂房。原钢梁车间厂房为适应当时国家铁路建设而兴建,满足了大型钢梁制造的需要,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国家重点桥梁的钢梁均诞生于这里。打风机厂房则为当时的生产供风,是必不可少的“后勤力量”。
2022年,中铁山桥按照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和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相关要求,依托打风机厂房,成立了赋能工匠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的12名成员中有2名特级技师、3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主要开展工艺创新、技艺传承、人才培养以及职工技能实操培训等活动,并与实际生产中的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注重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我们对原钢梁车间厂房进行了保护性开发,添置大量新设备,运用众多新技术,通过数智赋能,实现老厂房的智能焕新。”中铁山桥轨道器材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工会主席马跃介绍。
近年来,中铁山桥不断增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充分将工业遗产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让工业遗产不断焕发新生机。
原钢梁车间厂房、打风机厂房等老厂房焕发出新活力;众多老设备不仅成为装点红桥文化广场的重要景观,还让人们能够近距离触及过去的工业文明;红桥展馆充分挖掘老物件背后的历史故事,供人们参观学习时了解回顾。与此同时,中铁山桥还于今年组建史志工作专班,将厂志改为司志,推进司志续修工作。
将保护寓于开发之中,中铁山桥利用丰富的工业遗产,建设了由红桥展馆、红桥文化广场、历史文化长廊、“六廉”工作室、践行“三个转变”成果展示区等构成的红色教育基地。近年来,红色教育基地先后与李大钊干部学院、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中国中铁党校等开展联合办学,在课程开发、理论研究、培训办学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基地每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00余场,年均接待参观上万人次。
编辑:王剑猛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