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一刻】传承春节文化是我们的责任
秦皇岛日报 张汝明
去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我国的春节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肯定,中国的春节将更好地走向世界。
春节申遗成功,增强了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提高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中国的软实力。
今年,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使我们欢度春节更有意义,更增添一份喜庆。春节申遗成功值得庆贺,同时,我们保护传承春节文化的责任更大,需要人人作为、人人有为。
从道理上讲,我们对春节文化是有自信的,但是,有些人产生忧虑,感觉现在年味淡了,过年的意愿弱了,过年没意思,特别是一些青年人对春节不感兴趣,而热衷过洋节。这种感受和现象确实存在,但不能动摇我们对春节文化的自信。
现在觉得年味淡了,其实是好事,主要是物质富足带来的“副产品”,从吃穿上说,平时的味道把过年的年味冲淡了,日常和过年没啥区别,因而感觉年味淡了。至于过年没意思,是文化生活不足,需要补上。
我们对春节文化的自信底气十足,源于春节文化的底蕴太深厚了,文化之根扎得太深了。春节俗称过年,中国人过年的习俗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么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春节文化就像基因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中。有深厚的底蕴在,就能生生不息。有文化之根在,就能枝繁叶茂。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座谈会时指出:“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春节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对春节文化充满自信,不意味着守成不作为,而是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充满生机。
春节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活态文化,生动具体“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保护传承也必然是活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春节的定义“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这里的关键词是“庆祝”和“社会实践”。我们活态保护春节文化,就要在这两个“关键词”上下功夫。
“庆祝”,就要在春节期间营造出喜庆的氛围。“社会实践”就是要有具体的庆祝活动,内容就是举办各种仪式。活态保护春节文化,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祖先传下来的各种春节仪式实践好、传承好,如回家团圆、打扫房屋、贴春联、写福字、除夕守岁、祭祀祖先、吃饺子和年糕、给长辈拜年、给晚辈压岁钱等等。同时,还有现代创新出来的“社会实践”,如看春晚,视频拜年,发红包,自导村晚,自发组织村超、村BA等等。这些传统和创新的“社会实践”,表面是仪式,背后是文化、价值观。把这些“社会实践”在春节期间践行好,春节文化就得到了活态保护,就能再“传五千年”。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