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特别报道·医保协同篇丨一卡通三地 民生暖万家

秦皇岛日报 记者 王静

3月18日,春日渤海湾的晨雾尚未散尽,北戴河新区健康城的医保自助服务区已经有人前来办理业务。“滴”的一声,北京退休教师周建国在刷脸设备前完成身份核验,仅用两分钟便调取出在京备案的慢病诊疗记录。这是2025年春天我市医保服务窗口的寻常一幕,折射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卡通行”给民生带来的便利与温暖。

医保领域改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之一。2023年4月1日京津冀异地就医实现“一卡通行”以来,实现了从跨省备案到即时结算,大大方便了异地就医人员,医疗资源潜力逐步释放,三地之间异地就医人员逐步增多。

2024年年末,市民杨女士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办理出院手续时,医保系统即时结算13.82万元医疗费用,标志着区域协同服务完成关键跃升。这一年,全市68.84万人次在京津实现“免备案”就医,医保统筹支付金额达6.62亿元。

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参保人在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44.26万人次,这座滨海小城正以“医疗+旅游”的特色服务,书写着京津冀民生协同的温暖答卷。

“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制度壁垒的突破。”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涛介绍说。上线的“医保服务一码通”,更让参保人通过电子凭证即可完成全流程就医。

新技术的应用,让患者购药、就医更为便捷。全市6400台刷脸设备构筑起智慧医保网络。日均1.85万人次的“刷脸结算”,让医保服务从“卡时代”迈入“无感时代”。2024年全市医保码激活率突破90%,在青龙隔河头镇卫生院,药房工作人员指着新安装的智能终端说:“山区老人记不住密码,现在刷脸就能买药。”

“一卡通行”以来,我市一系列改革举措得以实施,改革红利得到释放,医药服务实现协同联动,患者的医疗负担得到大幅减轻。

2024年,全市共对45项检验检查费用实行下调。如血细胞分析从24元降至11元,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从原来最高指导价70元/次下降到30元/次(执行省级收费标准的医疗机构)。降低检查检验价格腾出的费用空间,进一步优化价格结构,提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价格(护理、手术类的),也为支持满足临床急需的高水平创新留出费用空间,让更多新技术、新设备、新耗材加快进入临床应用,让医疗科技造福于民。

家庭共济账户的创新应用更加彰显民生温度。我市居民周先生在阜外医院住院期间,2.83万元自付费用通过家人医保账户实时结算。这项“亲情支付”功能在2024年释放更大能量——全市职工通过“河北智慧医保”代缴亲属居民医保费12.58万人次,4946.82万元资金流转间,构筑起家庭健康防护网。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起点,我市正绘制更宏大的民生图景。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李敏每周二搭乘的“健康专列”已运送43位“双城医生”。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有三地电子病历互认、检查结果共享的深度协同。

潮起渤海湾,协同正当时。从“垫资跑腿”到“无感结算”,从纸质票据到电子凭证,京津冀协同发展铸就的医保改革之路,每个脚印都刻满民生温度。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