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间丨抚宁区草编技艺——指尖曼妙草成金

全媒体中心   记者  黄束

草编包包、秸秆储物盒、蒲草坐垫,走进抚宁区“孤竹家园”草编展示厅,一件件草编作品形色各异、工艺精美,让人大开眼界。

寻常的麦秸秆、玉米叶等柔韧性强的草本植物,在一双巧手中像跳舞一样轻盈,捏揉翻折、经纬交织,再经盘绕、缠结,变成草帽、提篮、挎包……这些充满巧思的草编制品,未褪田野芬芳,又披上了时尚之光。

琳琅满目的草编工艺品。

拥有这双巧手的人是陈佳佳,抚宁区草编技艺传承人。

指尖上的功夫

“草编制品绝不仅仅是拖鞋、挎包而已。这些年,我们动了很多脑筋,开发了不少草编日用品和工艺品,让传统技艺和现代化的生活更贴近。”陈佳佳告诉记者。

在工作室,陈佳佳向记者现场展示了她精湛的草编技艺。只见长而柔软的蒲草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如同有生命一般跳起了舞蹈。不一会儿,一个纹理清晰、色彩丰富的草编垫子的底座就已有了轮廓。

草编技艺传承人陈佳佳在设计作品。

陈佳佳说,指尖上的功夫,靠的是日积月累。“左手挑经,右手捻纬,经线要根根拉直,纬线要紧密匀称。分寸的拿捏,全靠指尖上的功夫:指力大了,草本易断;指力小了,容易走形。”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诗经》描绘了当时民众割取茅草、搓绳编织的劳作场景,足见草编历史之悠久。抚宁草编技艺相传由明代驻守长城的戚家军家属传习下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小爱好编织的陈佳佳来到抚宁,发现了这里的草编文化印记。她遍访抚宁周边的草编艺人,开始挖掘、继承这里的传统草编技艺。

2017年,陈佳佳拜坟坨镇西单庄村的刘桂珍为师。经过不懈地学习、尝试和摸索,她逐渐总结出一套应用蒲草、玉米皮、麦秆、马莲、柳条等原材料进行编织的技能和技法。

原来的草编产品品类单一,仅有用蒲草和荆条编织的鞋、蒲团、筐、篓等。陈佳佳致力于探索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让草编产品承载的内涵更丰富。如今,她已开发出13个系列、百余种款式的草编工艺品,有茶台类、凳类、桌类、坐垫类、收纳盒类、拖鞋类、包类、帽子类、扇子类、篮子类、托盘类、枕头类和宠物家具类等。

2018年,陈佳佳为自己的草编产品申请了“孤竹家园”注册商标。2019年,她参加我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巾帼双创”优秀产品暨“秦皇岛巧娘”妇女手工艺品大赛,获得一等奖。

指尖上的经济

走进“孤竹家园”,只见十几名“巧娘”正在赶制一批草编工艺品。她们围坐在一起,每个人身边都摆放着一些玉米皮和小麦秸秆,搓、辫、拧、盘,有条不紊。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20世纪80年代抚宁地区流传的一句谚语。当时每到晚上,人们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热热闹闹的谈笑间,把一束束经过浸泡处理的稻草或麦秸秆,编成草绳、草带,再让它们变身为一件件灯光下摇曳生姿的鲜活草编作品。

草编艺人在编织工艺品。

如今,草编艺人们的草编作品,再也不用自己在大集上售卖。陈佳佳因为热爱,选择将草编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2018年,她注册成立了“孤竹家园”工艺品有限公司,把手编技艺传承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开辟了农村闲余劳动力在家就业的新路径。

为掌握各种编织手法,陈佳佳遍访抚宁区周边多位民间草编艺人,把他们接到工厂,手把手传授技艺。在这些草编艺人的帮助下,“孤竹家园”恢复和创新了平编法、绞编法、辫编法、勒编法、包缠法、钉串法、盘结法、混搭编法多种传统草编技艺。

如今,“孤竹家园”的草编产品畅销日本、韩国、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

“我们通过‘工厂+培训基地+手编点’的模式吸引农村闲余劳动力在家就业,手编产品也大多就地取材,除了增加农户的工资收入外,收购玉米皮、麦秆、蒲草等原材料也提高了农作物的附加值。”陈佳佳介绍,公司也因此被评为“河北省脱贫示范基地”和“秦皇岛妇女手工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抚宁镇西单庄村看到,张大娘在家里认真地编织着手中的玉米皮,老伴儿则坐在一旁看着电视。“老伴儿有病离不开人,我就不能出去打工。现在好了,在家就能靠编织挣钱。公司每月来我家送一次原材料,收一次我做的半成品,结一次工资,啥都没耽误就把钱挣了,多好的事儿啊。”张大娘高兴地说。

据了解,“孤竹家园”工艺品有限公司现有农村手编点9个,由80余名成熟工人带动周边乡镇2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指尖上的传承

“草编不受人员、条件限制,操作简单,男女老少皆可,便于很好地利用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闲散劳动力。看到大家靠着草编技艺,手头宽裕了,脸上笑容多了,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谈及此,陈佳佳深感欣慰。在她的引领下,众多昔日里默默无闻的乡村妇女,如今已成为草编技艺的传承者与推广者,她们用自己的巧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为编织出更好的产品,陈佳佳经常组织当地草编爱好者外出学习考察,并定期邀请高校教师和专家来做指导。“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与其他传统手工技艺加强交流,探索更多元、更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草编产品的表现形式,制作出不失本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陈佳佳说。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佳佳努力为草编开拓新市场、引入新技术、培育新人才。在她看来,非遗技艺不是“旧”的,可以“新”起来;更不是“死”的,要“活”起来。

陈佳佳深知,传统手工艺品要有更好的发展,一定要有推广销售的新路子。近年来,她让工作室部分成员组成销售团队,专门负责草编产品的销售和推广,让更多人重新认识草编这门技艺。“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尝试直播带货,通过新平台、新渠道推介草编制品。”陈佳佳说。

中学生来此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留学生来“孤竹家园”学草编。

陈佳佳也非常重视非遗技艺的“传帮带”。近年来,她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2023年,“孤竹家园”工艺品有限公司被抚宁区教育部门指定为“中小学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陆续接待了部分单位职工子女、部分学校学生,以及来自摩洛哥等国家的海外留学生来此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