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间丨山海关区清真火锅制作技艺——炭火慢炖的鲜美
全媒体中心 记者 张玫 刘旭伟
山海关什锦锅(又称“浑锅”)源于古代军队的饮食方式。驻守关城的官兵在寒冷的冬季,为抵御严寒,常常围坐在一起,用大锅煮食各种食物。他们将猎到的野物、腌制的酸菜和干野菜等食材放入锅中炖煮,成为最早的什锦锅雏形。
山海关古城内有一家火锅店,由回族厨师世家后裔常龙于2016年创立,凭借其独特的清真什锦锅,在当地食客中享有盛誉,并在2023年被评为山海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品轩清真火锅。
三代人熬出一锅汤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15时30分,记者刚一靠近常品轩的大门,炭火气便挟裹着牛骨香扑面而来。52岁的常龙正用长柄铜勺搅动汤锅,调制晚上要用的汤底。升腾的蒸汽里,若隐若现的浓稠汤底一如时光的百年叠影。
据《临榆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中山王徐达修建山海关,大批回民工匠落户“天下第一关”。这些带着游牧民族饮食基因的迁徙者,在保留对牛羊肉的烹制智慧的同时,剔除了汉族浑锅中的海鲜元素,最终淬炼出独树一帜的清真什锦锅。
“浑锅浑锅,讲究的是个‘浑’字。”常龙弓着腰,一边搅动底汤,一边加入清水,“老辈人说,当年戍边将士卸甲围炉,有什么食材就浑着煮,可是唯独不能浑了规矩。”一半高汤,一半清水,水多了寡淡,水少了味咸——即便是加水这样的平常事,常龙也要亲力亲为,不敷衍、不凑合,这就是他的规矩。
常龙向记者介绍制作什锦锅的食材。
常家的“厨史”刻着三代人的身影,他的爷爷就是回民大厨。“小时候看爷爷用铜锅炖汤,炭火噼里啪啦,满院子都是香。”记忆里的场景,如今被常龙1:1复刻在一口口紫铜双耳锅里。
与汉族什锦锅的“海陆并鲜”不同,清真什锦锅严守戒律,以牛骨鸡汤为“魂”,酸菜、黄花、海带为“骨”。肉块选用牛肋板肉,肥瘦相间,口感好。所有的肉必须手切,因为“机器切的没魂儿”。手切时只选用每块肉中间最整齐的部分,两端的碎肉绝不能入锅。最讲究的要数铜锅里那排焖子:红薯淀粉按比例加高汤调匀,将粉糊倒入30厘米见方的容器中,刷上一层金黄油亮的鸡蛋液,出锅后外香内糯——这一手,不知道藏着多少老辈人“粗粮细作”的生存智慧。
多年来,常品轩的后厨始终坚持手切食材。
固执、守旧的“倔匠人”
16时30分,店员将刀锋精准切入牛肋板肉的肌理。另一边,几十口铜锅列队待命。酸菜垫底、黄花勾鲜、海带提味,牛肉、口条、胸口、鸡块、丸子等,足足五层铺陈,最后浇入琥珀色的牛骨鸡汤——这道工序,百年来未曾改变分毫。
工作人员将食材一层层码放。
在常龙看来,味道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家族记忆与文化的坚守。因此,他始终坚持浑锅的传统做法。“我是一个固执并且守旧的人。”常龙说,从食材的挑选到高汤的调配,再到炭火铜锅的使用,每一步他都沿着规矩,力求保持老味道。“如果味道变了,那就不是传承了。”
然而,这份守旧并不意味着拒绝创新。
在常品轩,除了传统的什锦锅外,常龙还加入烧烤、涮菜等创新菜品,以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需求,但什锦锅的制作仍然坚持最古老的方法。这种在守旧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让常品轩火锅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个快餐遍地的时代,常龙的“三个绝不”显得有些“隔色”:绝不做外卖,因为铜锅离炭会口感有失;绝不用冻肉,因为现煮现炖的肉才能展现最佳风味;绝不开放加盟,因为无法完全掌控加盟店的制作流程及菜品的质量和味道。
“本地、外地,不少人力邀我开放加盟、做连锁,我都拒绝了。”面对高额的加盟费,常龙选择了“守着金饭碗要饭”。“一是底料的配方不外传,二是连锁店多了我没办法控制菜品的质量和味道。咱不是干个十年八年,就为挣那点儿钱,是把这当‘传家宝’,不能砸自己的招牌。”常龙带着对时间的敬畏仔细地擦拭着铜锅,正是这份敬畏让他拒绝了各类“加速”。在他心里,老辈人传下的一道道制作流程就像这铜锅的铆钉,少一颗都不是那个事儿。
快时代里的“慢经营”
17时30分,天色渐暗,食客们陆续进入常品轩。又过半小时,店里已是人声鼎沸,食客们围炉而坐,享受着这份“时光慢炖”。
从2016年创立至今,直径36厘米的大锅定价358元,直径30厘米的小锅定价238元,这定价就像“活化石”,即便在牛肉价格飙升时期,也坚持不变,并且绝不使用冷冻肉。
“咱们做人、做事首先讲究一个诚信,价位忽高忽低多少显得有点儿不靠谱。用冷冻肉确实能降低成本,可也坏了味道,更会坏了口碑。”在常龙固执的思维里,真正的美味应该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而价格不应该成为其中的阻碍。
除了对美食的热爱与执着,常龙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社会。他在市滨海公益服务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与温暖。常龙认为,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美味的食物,更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让常品轩火锅不仅是一家美食店,更成为一个传递爱与温暖的平台。
面对未来,常龙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他不想过多地进行广告宣传,只选择用食物本身说话。他相信,只要味道够正,食客们的口口相传就会成为最好的广告,让常品轩清真什锦锅越走越远。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