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间丨唢呐一响燃炸全场

全媒体中心   记者  高扬

“唢呐一响,黄金万两!”

“唢呐一响,全场仰望!”

据传,元朝时,卢龙唢呐就已有之。清代《永平府志》对这一民间演奏技艺有详细的记载,说它是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卢龙唢呐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百姓喜爱和欢迎的民间乐器。

2017年,卢龙唢呐入选第六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卢龙唢呐在一代代传承中浸润着独特的乡土韵味,散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唢呐绝技“百鸟音”

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和重要场合的农村乐队中往往少不了唢呐的身影。穿透力强、激昂而富有感染力的唢呐被称为民乐中的王者。

“唢呐一吹就是63年。”近日,在卢龙县经济开发区张木庄村,记者见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唢呐艺人程国祥。

铁梨木掏空做成的杆儿,黄铜做成的碗儿,芦苇秆去皮掏瓤做成的哨子,一支唢呐立在程国祥炕前的板柜上。每天,他醒来第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心爱的唢呐。他常常会小心擦拭这个陪伴了自己一辈子的“老朋友”。没有唢呐声,他的世界仿佛就暗淡无声起来。

抿抿嘴,含住哨子,双手持住唢呐杆,鼓起腮帮用力一吹,莺歌燕舞诸声顿起,惟妙惟肖。

今年77岁的程国祥出生于唢呐世家,自小对唢呐感兴趣,14岁就跟随父亲程万林学习唢呐。程国祥回忆说,把唢呐吹得好听,没有捷径就靠勤学苦练,小时候他跑到家附近废弃的砖窑里反复练习。吹准音节、循环换气、吹长音……仅吹唢呐的基本功他就练习了3年时间。17岁时,程国祥随父亲到各地参加演出,已经能娴熟地展示“抹”“打”“吐”“咔”等演奏技艺。

“旧社会看不起吹唢呐的,说是下九流。我可不这么认为,唢呐高级着呢。”程国祥说,学习唢呐五音要正,节奏感要强,吹奏过程中有单吐、双吐、连吐、上滑、下滑、花枝、颤音等技巧,要吹好很不容易。为了演奏出自己的风格,吹奏唢呐所需的哨子,都是程国祥亲手用芦苇杆制作。

1969年,21岁的程国祥报名参军到北京某军部的文工团。在部队文工团的8年时间里,他学了很多唢呐名曲,如《百鸟朝凤》《山村来了售货员》《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系统正规的学习,不仅让他提高了演奏技巧,还学会了识谱,受益匪浅。

程国祥吹奏的“百鸟音”是一项绝技。

学习之余,程国祥还钻研了很多高难技巧,最拿手的当属“百鸟音”。“百鸟音”原来叫禽兽音,是用唢呐吹出各种动物的声音,在唢呐演奏里数难度最高的技巧,需要舌口、气口、唇齿的完美配合。据程国祥介绍,这一套吹下来得半个小时,特别耗费体力。如今,卢龙县能吹“百鸟音”的人几乎没有了,“百鸟音”已经成为程国祥的一项吹奏“绝活儿”。

自成一派“程家班”

“一般唢呐声较高亢,我家传下的略微婉转。”程国祥出生于唢呐世家,爷爷、父亲传下来的唢呐曲目、曲牌和别家的不太一样。

1976年复员回乡后,程国祥先后在卢龙县文工团、剧团工作。卢龙县著名的秧歌艺人伦宝善曾找到他,一起合作演出了《白蛇传》《跑驴》《顶灯》等秧歌小出子戏。程国祥还牵头办起了全县首届唢呐训练班,第一批32名学员延续了“程派唢呐”的风格。之后,他和父亲又陆续办了多期培训班,很多学员成绩突出,自己也当了师傅,开始带新人。

“唢呐一掂,有吃有穿,养家糊口,走南闯北,全靠手中一杆唢呐!”程国祥说,“程派唢呐”传下来的曲目分牌子曲、汉吹曲、流板曲等。就算同一个曲子,“程派唢呐”吹出来的效果和别家也不一样,非常受卢龙县老百姓欢迎。遇到婚丧嫁娶、开业典礼、演出祝寿的场合,当地老百姓都会邀请“程家班”前去吹奏唢呐。“程家班”不但走遍了周边县区,连吉林、辽宁等地的演出团体都慕名前来邀请。

程国祥在现场指导唢呐演奏。

2014年,程国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伦派地秧歌”伴奏的《回娘家》入选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山海风韵”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联动文化交流演出。

经过刻苦的练习和不断钻研,程国祥能够娴熟地吹奏“老闷儿”“老憨儿”“大杆儿”“小杆儿”“海笛子”等不同类型的唢呐。

“老闷儿”属于唢呐演奏中的低音乐器,就像弦乐里的低胡,声音低沉,程国祥多用它吹奏柔情舒缓的悲情曲调。“大杆儿”在唢呐演奏中比较常用,它音色嘹亮通透,程国祥多用于吹奏评剧、京剧、皮影、冀东大秧歌等,也经常展示“百鸟音”的演奏技巧。“小杆儿”音色清脆明亮,程国祥多用它吹奏民间小调和节奏欢快的乐曲,例如著名的唢呐曲《百鸟朝凤》等。“海笛子”音色清晰高亢,适用于节奏轻快且音调高亢的旋律,程国祥常用它单独展示虫鸣鸟叫和小孩子的声音。

程国祥讲述唢呐吹奏技艺。

程国祥亲手制作的唢呐哨子。

不同的唢呐,大小、音色、孔位都不同,程国祥在吹奏中对气口的运用方式也不同,需要根据曲调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灵活运用各种吹奏方法。“吹奏民间白事的曲子要用鼓腮换气法,音不能停,单吐、双吐和三吐中不能换气,要在节奏里找到空闲偷气吹奏。”这些不同的吹奏方法和吹奏技巧的处理,都是程国祥在多年的吹奏经历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

吹出更多幸福曲

虽然年事已高,但程国祥对唢呐的热衷丝毫未减。为将唢呐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他在家乡及周边的县区招收了很多喜爱唢呐的弟子,无偿传授毕生所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他希望徒弟们将唢呐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抚宁区当地有名的吹歌能手单洪斌就是程国祥的得意弟子,他曾多次登上农民春晚的舞台,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传承人。卢龙县蛤泊镇的崔达也多次在市级、县级各种比赛中获奖,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他吹奏的唢呐独奏《中国风》曾参加了在北戴河海上音乐厅举办的全市文艺调演。

“我师父的唢呐一响,十里八村的都要赶着去听,可称得上是‘流量明星’。”程向伟在村里见到正在吹奏唢呐的程国祥,一下子就迷上了唢呐或高亢或婉转的音色。随后,他拜程国祥为师,学习唢呐吹奏技艺。如今,44岁的程向伟已是一名市级非遗唢呐传承人。他的学生中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因唢呐爱上音乐而步入专业音乐院校深造的大学生。

在程国祥的精心教育下,儿子程晓光也成为一名唢呐手,逐渐能独当一面,经常带领“程家班”演出。程国祥还教孙子程伟学习唢呐,也曾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利用闲暇时间义务在卢龙县双望镇应各庄小学无偿教授小学生吹奏唢呐。

程国祥(中)与儿子、孙子一起演奏。

“唢呐这门手艺不但让我赚钱养家糊口,也赢得很多朋友和乡亲们的尊重。”如今,年事已高的程国祥只要有机会还是会拿起心爱的唢呐吹上几曲,让乡亲们过过耳瘾。“自己吹吹打打一辈子,只要这唢呐一响,啥烦心事儿都忘了。”程国祥说。

县级优秀唢呐吹奏员、市级优秀乐手、市级农村文化能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来,程国祥用唢呐吹出了很多荣誉。

程家班唢呐队被评为卢龙县十佳文化名团。

根据舞台需要,程国祥对很多曲目进行了改编。像“三风”等流传几百年的老曲子,他在继承传统曲风的基础上又为其添加了新意。除了唢呐,演奏乐器中常见的鼓、锣、镲,程国祥也样样在行。

除了唢呐,程国祥也擅长鼓等乐器。记者 马卫庆 摄

“活到老学到老吧,希望把一生所学传给更多年轻人,让唢呐技艺代代传下去,用小小的唢呐吹出好日子,吹出更多幸福曲。”程国祥说。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