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丨丰泽园大豆酱酿造技术:独具“酱”心老味道

全媒体中心   记者  安淼

“烀黄豆、摔成方、缸里酿成百世香;蘸青菜、调鲜汤、捞上一匙油汪汪。”

大酱,是北方人餐桌上重要的调味品,它源自古老的发酵技艺,是时间与自然的完美结晶。

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有一家专业的调味品生产企业——丰泽园酱业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承载着百年酱业的厚重历史,更将传统酿造与现代旅游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充满酱香的土地,探寻“河北老字号”丰泽园大酱的醇厚韵味及其非遗传承之路。


醇厚酱香 源远流长

大豆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论语》《周礼》等古籍中可知,酱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奢侈的调味品,大多供王公贵族等上层人物享用。

隋唐时期,满族人也已经开始制作豆酱,《金史》中就有女真人“以豆为酱”的记述。传说满族人喜欢吃酱与部族多年征战有关,士兵在颠沛流离之中,豆酱佐野菜既能饱腹,又可以及时补充大量的盐分和氨基酸,从而保持战斗力。

酱不仅是调味品,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汤烫火伤、蛇虫蜂毒都有一定疗效,还有助消化、增食欲的作用。

据山海关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山海关有“永发成”酱园,经营加工酱菜和其他调味品。1956年,酱园加工部在西关沈家胡同成立,用畜力拉磨,人工土法生产。1962年,酱园加工部迁至东罗成大街10号,产品增加了酱油、醋以及各种酱菜、咸菜等7个系列20多个品种。1974年,开始在铁道南异地建厂。1981年,迁入南营子新厂,史称“山海关调味品厂”。

丰泽园老酱铺。

“山海关调味品厂在老山海关人嘴里叫作‘山海关酱园’,曾经辉煌过,据老人们讲,抗美援朝时期,大军在山海关整编,当时提供餐食佐料的就有‘山海关酱园’。”丰泽园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齐勇说。

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山海关调味品厂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衰落。到1992年,工厂彻底停摆,车间停产,78名职工下岗回家。

而此时,齐勇、唐云玲夫妻二人正在海港区归提寨中学附近经营着一家名叫“秦皇岛利生酱油厂”的小工厂。

“我们夫妻都是教师出身,因为家里老一辈人在东北做了很多年的调味品,我也算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就跟随‘下海’经商的大潮,创办了一个小工厂。”齐勇说。

1996年,因为山海关调味品厂的下岗职工生活困难,所以山海关区政府面向全社会寻求合作经营者。“我们夫妻得知这一消息就到山海关实地看了看。”齐勇说,当时工厂衰败的场景无疑给他们俩泼了一盆冷水,“厂区破败不堪,停工4年的车间满是灰尘,院子里的蒿草能有一人多高。”

“这怎么干啊?”虽然齐勇和唐云玲无心接手工厂,但却被山海关区政府的诚意打动了,“他们三番五次地找我们,觉得我们比较靠谱,能让调味品厂起死回生。”

1996年8月18日,齐勇、唐云玲与山海关区政府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正式接手“山海关调味品厂”。

齐勇讲述丰泽园酱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之路 一波三折

签完合同,齐勇和唐云玲带着几十万元正式入驻山海关调味品厂。

因为废弃几年,厂区已是破败不堪。“我们先是对工厂进行整体改造,机器设备、生产环境,包括厂区路面等等全都改造一遍。3个月后,工厂具备了生产条件。”齐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改造完毕就要组织生产了,但此时,齐勇带来的资金已全部用完。怎么办?他只能求助于与自己合作多年的东北供货商。“我跟黑龙江北安的大豆供货商说,先借我一车大豆,没想到人家一下子就借了我两车,一车可是60吨啊!”齐勇说,这两车大豆成了厂子起步的“功臣”,一车大豆做了原料,另外一车大豆换来了面粉和盐。

就这样,山海关调味品厂恢复生产了。

虽然过程艰辛,但新鲜出炉的产品让齐勇看到了希望。“就算是使用同样的原材料,这个工厂生产出来的酱也比原来小工厂做得好很多。”齐勇说,这是因为山海关调味品厂的生产设备先进,“当时我们用的圆盘制曲机是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机器。”

2004年12月3日,积极响应政府国营企业改制的号召,齐勇以个人身份参与竞买,自此山海关调味品厂成为民营企业。2006年1月1日,秦皇岛市丰泽园酱业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并注册商标“丰泽”,沿用至今。

“酱字墙”展现酱业文化。

企业成长的路上总是充满波折与挑战。这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让齐勇记忆深刻。“一次是一名员工因发泄不满情绪而偷放酱油,因为酿造酱油和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产品断供了几个月。”就在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齐勇又生病了,“我生病期间,公司的生产经营也遇到了问题,止步不前。”

等病情稳定后,齐勇决定重整旗鼓,“这是有着百年传承的好东西啊,不能断送在我的手上。”

古老手艺 崭新气象

在丰泽园酱业有限公司的场院上,千口酱缸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浓浓酱香。

“丰泽园大豆酱是经过泡豆、蒸料、制曲、晒制、发酵等工艺,历经180天酿造而成的。”齐勇给记者讲解专业的酿酱过程。

选用好的原材料是保证品质的第一步。“我们做的是零添加产品,配料只有非转基因大豆、面粉和盐。”齐勇说,多年来,在酿造选材上,他们一直采用东北九三农场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中粮鹏泰面粉,以及中海日晒盐,酿造过程中所用的水则是来自长寿山的天然泉水。

工作人员介绍公司产品。

酿造过程是保证品质的第二步。“我们严格遵循酿酱的传统工艺,繁复工序没有一丝减省。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并融入一些新技术。比如,在前酵车间,我们利用高短法(高温、高压十几分钟)加工大豆,使大豆蛋白转化率高达80%以上;在制曲车间,我们利用现代化的设备稳定曲子纯度,提高了酶的活力,保证了酱香的统一,真正做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使产品的风味和品质更加稳定;在后酵车间,我们采用不锈钢发酵罐装生产和气动搅拌的模式,保证了酱的卫生,并提高了酱的酯香。后酵还有阳光晒制过程,与自然结合,丰富了大豆酱的口感层次,使其具有独特风味。”齐勇介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丰泽园的产品,齐勇决定搭上短视频的快车,把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安全,以及产品酿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搬”到网上进行展播,全程接受监督,听取意见。此举吸引了众多粉丝,也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消费者可以在老酱铺品尝、购买调味品。

“这酱真好吃,是老味道。”“酱香醇厚,我都买三次了。”“等下次到秦皇岛旅游,我一定要亲自去店里打酱油”……消费者的肯定给了齐勇莫大的鼓舞。

去年,丰泽园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与酱文化相关的项目:游客可以参观老酱铺,了解大酱的历史沿革和制作工艺;可以打卡老物件和“酱”字墙,感受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还可以现场品尝鸡蛋蘸酱油、米饭拌酱油等美食,将这份酱香留在心中。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