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间丨昌黎赵家馆饺子:舌尖上的“一口鲜”

记者 高扬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中有一篇题目为《饺子》的文章,说的就是咱北方人会制造各种借口来吃饺子,饺子已成为家家户户日常的美食。

赵家馆饺子不仅在昌黎路人皆知,在冀东、京津、东北一带也享有盛誉。

提起赵家馆饺子,不仅在昌黎路人皆知,在冀东、京津、东北一带也享有盛誉。本地人认准这老字号饭馆做的饺子,到了旅游旺季,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就为了品尝舌尖上的“一口鲜”。

面与馅的欢歌

11月14日下午1点,来到位于昌黎县城鼓楼东大街的赵家馆总店时,已经过了“饭点”。顾客最多、店里最热闹的午饭时刻虽已过,但仍有几桌食客或埋头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或推杯换盏聊聊日常的趣事。

俗话说“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俗话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俗话说“出门饺子进门面”……俗话说了这么多,汇成一句话,人们就是爱吃饺子,爱吃这口面和馅儿裹在一起的味道。

在赵家馆点一份饺子,小巧玲珑的圆笼竹屉上摆放了14个蒸饺,饺子个个晶莹剔透,皮薄如同轻裹着轻美的纱衣。海米的鲜香,角瓜的清甜,韭菜的清爽,猪肉的丰盈,各种味道完美融合在一起,咬上一口,汤汁在口中四溢,充满整个味蕾。

制作饺子是面与馅的欢歌,肉的选料如何、和面的水温高低、蔬菜的配比多少、海鲜怎么搭配、制作手法不同,都会呈现不同的味道。

“很多饺子馆的馅儿是一团肉丸,你看我们制作的饺子,肉也不少,但馅儿是散的,馅儿散而味鲜,吃起来随口如意,人们就喜欢吃。”赵家馆传承人赵志强告诉记者,店里的饺子都是纯手工制作,和面时用100℃的开水烫面,揪成的面剂子大小均匀,一个剂子擀7下,这样的饺子皮儿虽薄,却别有一番韧劲。馅料用的肉也有讲究,只选猪的前槽肉——这个部位的肉质细嫩鲜美。

赵家馆的蒸饺皮薄而不黏,看上去水水灵灵,吃起来香而不腻,风味独特。最初,赵家馆只有什锦和素三鲜两种蒸饺,经过传承人的研制和开发,如今的饺子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茴香馅、驴肉馅、大虾馅、鲅鱼馅、鲜贝馅、皮皮虾馅、蚶子馅、八爪鱼馅,就连不常见的河豚馅都能在这里吃到。随着季节变化,还会推出时令食材的“限定款”饺子,凡此种种,赵家馆的饺子品种能有20多种。

回味无穷的秘诀

赵家馆的饺子不仅鲜,还多汁,类似南方的灌汤包一样,记者很纳闷:“这个汁儿是从哪来的?”

“这都是食物自带的水分!保留这些汁水,需要把控许多细节。”赵志强说。

“包饺子用的菜不要泡水、要快洗,洗完了手工快切,不能用机器破碎,因为蔬菜有纤维,用机器就把植物纤维破坏了,馅儿就容易出水,锁不住水分。”

“把肉、菜、海鲜这些和馅儿用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先别拌在一起,要等面剂子揪完了、皮儿擀好了,要包饺子的时候再混合。这样,没等馅儿出水,咱就给包上了。”

“加入调味品也有顺序,如果馅儿里盐加早了,蔬菜就容易出水,饺子吃上去就很柴,尝不到青菜的鲜味儿。”

赵家馆传承人赵志强在精心调制饺子馅。

说起赵家馆饺子多汁的妙招,赵志强娓娓道来,他告诉记者,这些看似简单的饺子制作细节,从他爷爷创立赵家馆时,就开始讲究起来了。

老昌黎人常把赵家馆饺子称为“赵老二的饺子”。赵家馆饺子的创始人“赵老二”,本名赵福元,是赵志强的爷爷。

赵志强告诉记者,他的爷爷赵福元起初经营一个小饭摊,主要是卖煮饺子,后来有了固定营业点,才正式起名“赵家馆”。

赵福元用尽心思钻研做饺子的手艺,废寝忘食地试验,把皮薄馅散的煮饺,变成了有着同样特色的圆笼蒸饺。由煮变蒸,饺子原有特色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

“饺子大师”赵福元师傅生前工作照。

到赵家馆来上一屉蒸饺,吃的不仅是纯正的老味道,更是一种文化。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饮食行业大比武中,赵家馆饺子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全国馅制品之冠。当时,刘少奇曾为“赵家馆”亲笔题写了“京东第一家”的牌匾。赵家馆还曾接待过京剧大师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等艺术大师。这是何等的风光和荣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赵家馆荣获中华美食名店、中国餐饮名牌企业、河北省著名商标企业、河北省诚信企业示范单位、秦皇岛市十佳风味名吃等多项殊荣,也是我市首家“中华老字号”企业。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在2007年入选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块“回味无穷”手写牌匾高高挂在赵家馆总店的墙上,十分醒目,想必是某位食客品尝了饺子之后,爱上了这鲜美的味道,即兴所写。

“小小的饺子让人回味无穷,没有什么秘密和绝招,就是用心做好细节。”赵志强说。

把“良心”包在饺子里

每天,赵志强坚持去市场采买食材。清晨5时许,他就会出现在赵家馆的厨房,和面、拌馅、包饺子,亲力亲为,一直忙活到晚上9点。有时候即便不亲自上手做,他也会站在一旁监督员工制作饺子的全过程。“这样有掌控感,能把控好质量,从原材料到上桌的饺子,才会让食客吃得放心。”

赵家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包饺子。 (本版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今年65岁的赵志强从1990年接班,到现在执掌赵家馆已有30多年了。原材料有好坏,价格也有高低,赵志强坚持用贵的。“就说海米吧,市场上海米的价格相差悬殊,有20块钱一斤的,也有60块钱一斤的,我就选贵的,价格上的差异会体现在口感上。”

为了用最好的海米,赵志强跑遍了北方的沿海城市,最后选定了辽宁省营口市一个小渔村出产的。对于海鲜的选择,赵志强也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八爪鱼、鲅鱼用渤海湾产的,鲜虾仁用厦门产的。“好味道的精髓就在于用好的原材料,原材料好,味道肯定纯正。”赵志强说。

赵家馆饺子用馅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令的不同,变换饺子品种。在春天,赵志强去市场采买最好的、最新鲜的面条鱼,推出面条鱼馅的饺子,一个饺子里放一条带籽的面条鱼,只卖20天,供不应求,食客想吃得再等上一年。黄鱼籽馅的饺子,很多人都没见过,这是赵志强的独创,他专挑多籽的黄碟鱼,只要遇到好的,多贵也会买回来做饺子馅儿,这种“限量版”的饺子只卖10天。“海里有,咱就做,海里没了就做不了,绝不以次充好。”

如今,大多数人到一个地方旅游,习惯用手机在“大众点评”“美团”上搜索当地的美食,觉得好吃还会拍个照、晒个图,顺便简单写几句点评。

“每个饺子都是满满的汤汁,香迷糊了,吃得很满足。”

“从北戴河返北京,中途来到赵家馆就餐,蒸饺皮薄透亮,食材新鲜,很有特色的饭馆,老人和小孩都爱吃。”

“在我小时候就跟爷爷一起吃这里的蒸饺,几十年过去了,我带着娃儿到这里品尝饺子,孩子吃的是美味,我吃的是回忆。”

……

到赵家馆来一屉蒸饺,没吃过的人尝个新鲜,而吃过的人是为了留住回忆。

谈到赵家馆何以能够在竞争残酷的餐饮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赵志强只用了一句话概括:“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守住良心,把‘良心’包在饺子里,赵家馆的饺子就好吃。”


编辑:韩冰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