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看“栾城集”如何“七十二变”——农业强区品牌强农推动“乡货”变“香货”
图为在位于石家庄市栾城区的河北马家麦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进行馍片包装作业。
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杜倩倩/文 张晓峰/图
4月18日,栾城区的张晓依来到“栾城集”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品展销中心,为探望朋友准备礼物。
紫麦面、华泉罐头、马家麦坊的各种糕点……张晓依选了十来件本地特产。“最有家乡味的栾城特产都在这儿了,一站式选购真方便!”“听说我们栾城的土特产在一场交易会上大放异彩,好多人都来买我们栾城的产品。”张晓依骄傲地说。
张晓依口中的“交易会”,指的是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栾城区组织8家食品企业携特色产品参展。这不仅是栾城特色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栾城区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让优质产品“走出去”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栾城区稳抓打造千亿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机遇,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等系列举措赋予传统农产品“七十二变”,推动特色产品向特色产业升级,推出一批有品质、有口碑、有市场的特色“栾”字号农产品品牌,探索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激活富硒资源 深挖“紫色经济”潜力
一粒小麦能变成什么?面粉、挂面、面包……人们一般会先想到这些。而在栾城区天亮种植合作社,小麦不仅特殊,还能“变”出酒、醋、馍片等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18日,记者来到栾城区天亮合作社,正巧赶上该合作社的新产品推介活动。活动现场,紫麦全麦挂面、紫麦片、紫麦酒、紫麦晒醋、紫麦全麦馍丁等新产品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我们的小麦是紫麦,以其独特的紫色成为农作物中的一抹亮色。依托栾城区全域富硒的资源优势以及紫麦本身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特点,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健康饮食的优选。”天亮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军海介绍。
据了解,栾城区是全省首个完成县级全域富硒土地资源详查及划定的县(区),2023年首批7952亩耕地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颁发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
近年来,栾城区积极发展富硒农业,制定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持续优化种植结构,打造彩色土豆、紫小麦、富硒小米等富硒特色功能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在“栾城集”要提起“明星产品”,那当属黑芝麻丸了,记者走进栾农食品有限公司厂房内,一股浓郁的芝麻香味儿扑面而来。生产线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工人们忙着赶订单,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在黑芝麻丸的配方与口味创新上,除了传统的黑芝麻与蜂蜜的搭配,企业还融入了黄精、桑葚等药食同源的食材,打造出了具有滋补养生功能的黑芝麻丸。这些新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更丰富了黑芝麻丸的口味与品种,使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延伸产业链条 做强“非遗技艺”文章
“羊羔美酒到货了!”15日一大早,“栾城集”工作人员忙忙碌碌,开始补充库存,“羊羔美酒”这一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兴趣。“羊羔美酒在酿制过程中选取了羊肉作为原材料之一,因此而得名。它是一款低浓度黄酒,酸甜适度,口感独特,比较受市场欢迎。”门店人员李闪闪说。
当天,记者来到栾城区味道府酒厂,车间内酒香扑鼻,陈列的一排排酒缸特别引人注目。“这批羊羔美酒现在正在处于陈贮阶段。陈贮完毕,经过后续多道程序之后就会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酒厂工作人员说。2009年,羊羔美酒酿造技艺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已成为栾城区响当当的“栾”字号品牌,如今也是“栾城集”内广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栾城区树牢产业化思维,大力培育产业发展水平高、带动农户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产业内部有机衔接和产业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利益补充机制,提高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位于栾城区的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的腐竹生产车间,豆香弥漫。热气腾腾的豆浆在冷空气的吹动下慢慢结膜,全自动控制生产流水线完成揭皮、切分、速冻、分装后,一盒盒鲜腐竹被装箱运往各地市场。
河北臻豆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豆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它联合13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立了一个豆制品产业化联合体。
如今,在栾城区,像这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18家。这些联合体,把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经营主体整合在一起,使生产、加工、销售、服务、流通等上下游相互配套,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推动栾城特色农产品走进更广泛的市场,不断增强栾城农业品牌的知名度,栾城区以“树品牌,拓渠道”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品牌营销传播活动,助力当地农企发展。
擦亮“栾”字品牌 丰富区域文创产品
老栾城纯奶雪糕、生姜桃酥、黑芝麻丸等零食点心令人垂涎欲滴,国风书签、镇纸、鼠标垫等文创产品精致典雅……走进“栾城集”,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让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栾城区针对农产品多而散,品牌小而弱,各类农民合作社、家庭式作坊加工粗放,涉农企业单打独斗,拳头产品创建慢等问题,栾城区着力培育由区供销社主体经营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让区域内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和文化旅游等资源,有一张共同的“名片”。
“我们深入挖掘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祖籍文化,以北宋文学家苏辙所著诗文别集《栾城集》为名,创建‘栾城集’区域公用品牌。”栾城区供销社副主任郝莹说,“栾城集”以区政府为主导,采用区供销社为主体,各农民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种植大户等参与的多方共建机制,不断整合资源,握指成拳,全面统筹品牌创建、管理和运营。
目前,“栾城集”汇集全区32家农民合作社、生产加工企业、种粮大户的拳头产品,涵盖本地生产的富硒紫麦面、富硒双黄蛋等系列农产品,华泉、同福、御享臻豆、雅纯公司的香油、芝麻酱等农业产业化产品,三苏土布、雕版印刷等非遗文创产品,共计210余个品类。
“以前手里不缺好产品,可愁的是销路!”说起“栾城集”带来的好处,“老栾城杂面”产品供应农户段朋娟顿时打开了话匣子。“以前销售靠自己单打独斗,现在有‘栾城集’帮咱闯市场,这销售额一直往上涨!”段朋娟说。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土特产。如今的栾城区,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变成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编辑:韩冰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