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百姓故事汇 | 最美家事“解铃人”

秦皇岛日报 记者 王潇潇

“家事案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判断,而是需要用心丈量的人情冷暖。”在北戴河新区人民法院一级法官赵丽萍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誊写着这句话。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婚姻纠纷、遗产争夺、抚养权拉锯战,在赵丽萍手中总能迎刃而解。

在2024年办理的一起特殊的离婚纠纷案件中,73岁的丈夫第4次起诉74岁的妻子要求离婚。面对这起古稀老人的案件,赵丽萍格外慎重。她深知,简单的判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留下更大的隐患。于是,她采用自己总结的“七步调解工作法”,首先单独接待原告,深入了解其内心的痛苦和诉求。在耐心倾听和真诚理解中,原告逐渐消除了对法官的抵触,建立了信任。随后,赵丽萍又巧妙地引入外援,通过做通原告儿子的工作,逐步展开对被告的劝解。经过艰苦的努力,原被告双方终于一同来到法院,在她的耐心引导和劝解下,原告当场办理了撤诉手续,两位老人重修旧好。那一刻,女方感激地张开双臂给了赵丽萍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温暖的场景是对赵丽萍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

“调解就像绣花,要顺着纹路走针脚。”不同于传统法官的威严形象,赵丽萍更像是带着法槌的“家庭医生”。每次研究案卷,她总会先把自己代入当事人的处境:“如果这是我的家人,我该如何守护亲情?”正是这种“如我在诉”的同理心,让她能精准触达每起纠纷的情感内核。很多当事人后来都成了她的“亲戚”,她笑着翻开工作日志,里面夹着孩子们寄来的贺卡、老人们送来的剪纸。

看着破碎的家庭重归圆满,赵丽萍觉得比任何奖状都珍贵。家事审判不是非赢即输的对抗,而是需要法律温度的情感修复工程。正如赵丽萍常说的:“判决书能分割财产,但只有真心才能弥合亲情。”这种司法智慧,让冰冷的法律条文在法院的家事法庭上,开出了温暖的人性之花。


编辑:王剑猛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