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专题系列报道 | 劳动着的你,最美丽 炽热焊花中,他就像块坚硬的“铁”
135年前的5月1日,“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如今,它已成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
100年前的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这意味着今年这个“五一”,纪念意义更加深远。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全国总工会始终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迈上新台阶,在全社会培育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风尚,秦皇岛日报与市总工会特别联合推出“劳动着的你,最美丽”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讲述劳模在生产一线感人肺腑的精彩故事,让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
“太好了,全国第二十。”赵东旭和身旁的同事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这是去年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的一幕。作为河北省三名选手之一,赵东旭参加了焊工比赛。
赵东旭是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分公司的一名“90后”电焊工,他的日常工作是利用一把焊枪对巨大的桥梁钢结构件进行焊接。
近年来,在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和海外工程项目建设中,赵东旭解决了多个生产技术瓶颈问题,锤炼出高超焊接技艺。
为钢桥焊出坚实筋骨
“不出事故,不出次品,不留隐患。”4月18日8点28分,洪亮、整齐的声音在中铁山桥桥梁分公司的走廊里响起。这是焊接六班在进行每日上工前的宣誓。
安全帽、工作服、劳保鞋……作为六班的老成员,赵东旭上工前总是要“全副武装”。
来到工位,他侧着身子躺下来,将上半身伸进钢结构件一个小小的钢箱内。银白色弧光亮起,他正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拿起面罩,端起焊枪,赵东旭在认真进行焊接作业。
“焊接空间狭小,人只能伸进半个身子,连翻身的条件都没有。”赵东旭艰难地将身子一点点挪出来,他告诉记者,平均一次焊接要半个多小时。
除去作业空间狭小,焊接产生的大量烟尘也是困扰焊工的一大烦恼。由于要近距离观察缝隙,这些烟尘往往会扑面而来。“焊的时候里面跟放烟花似的。”即使戴着高标准的防护口罩,赵东旭依然经常被呛到。
结束一处缝隙的焊接,赵东旭下意识地去找眼药水。“焊接产生的光亮度很高,我们手持的焊接面罩可以很好地减弱这种危害,但工作时间长了,视力难免还是会下降。”他扶了扶眼镜说。
没说两句,赵东旭又匆匆转身离去,钻进下一个钢箱,拿起面罩,端起焊枪,“滋,滋,滋”,重复着之前的动作。
2008年,赵东旭参加工作,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他放弃自己所学的数控与车床专业,选择学习电焊技能。慢慢地,他对焊接产生了浓厚兴趣,养成了用心钻研的习惯。凭着点滴积累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他由一名初出茅庐的学徒工成长为特级焊接技师。
把焊接当作“绣花”艺术
“这是‘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是孟加拉国人民的‘梦想之桥’,每一道焊缝都是实现梦想的连接线。”提起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制造过程,赵东旭充满自豪感,这是他工作以来,面对的最有挑战的一次焊接。
帕德玛大桥的板材较厚,坡口大,焊接填充量也大,而且需要进行箱内焊接,狭小的空间不利于观察,焊工的技术和身体素质都面临着巨大考验。
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赵东旭和工程师沟通、总结研究出一套实用的焊接方法,使焊工在箱内焊接时,头不会顶到盖板。这样既有利于观察溶池状态,又能使焊接角度处于最佳,大大提高了探伤合格率,有力地保证了生产进度。
谈及自己焊接过的大桥,赵东旭总是难忘加拿大帕特洛桥。“这座桥的制造执行加拿大和美国双标准,难度是相当大的。”赵东旭告诉记者,他焊接的主梁最长的钢结构杆件为47.7米,高度超过3.5米,重量约60吨,焊缝却以毫米为单位。
“项目方采用先进的相控阵检测技术,即使微小到0.3毫米的缝隙都会被发现,这些肉眼根本就看不到。”赵东旭对帕特洛桥极为严格的质检印象深刻。
赵东旭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焊接知识。
新时代产业工人不光要会干,更要理解现象背后的原理。日常工作时,赵东旭就经常被同事戏称为“技术通”。一般人学焊接方法主要靠练,他还会在业余时间研究焊接工艺原理,“我这个人就爱琢磨,经常会思考材料的化学性质之类的东西。”
在焊缝上“绣花”,把焊接看作一门艺术,始终保持认真而专注的态度,这就是赵东旭所追求的工匠精神。
每次焊接作业后,赵东旭都要仔细检查焊缝。
“这一个个‘大家伙’都相当难对付,但它们都成了我的‘手下败将’,这难道不叫人高兴吗?”指着车间里的桥梁钢结构件,赵东旭笑着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胸膛。
用焊花淬炼卓越技艺
每一位焊接工人的手臂上都有荣耀的“勋章”,撸起袖子,那些星星点点的疤痕是赵东旭对焊接技术精益求精的最好证明。
参加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前,经过各级比赛的严格筛选,从公司选拔赛到市赛,赵东旭连续两次勇夺第一。在河北省赛时,他与来自全省各地的焊接高手同台竞技,排名第二,成功挺进国赛。
国赛强手云集,竞争压力空前巨大,赵东旭心态却很平和。“我水平不行,肯定第一个淘汰回家了。”他跟队友开玩笑说,可手上的赛前练习,他比谁都认真。
赵东旭的理论考试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国赛的理论考试,仅题库就有超过5000道题,理论层面高且全面,从焊接基础知识到工艺、材料,甚至详细到考察什么温度下会产生晶体的情况。正式比赛时,从题库中抽取300道题,包括单选、多选和判断。多选题选项达到6个,选错一个都没分。“满分100分,我考96.5分,第一97.5分,就差1分。”赵东旭有点遗憾,但在同行看来,他的成绩已经足够好了。
实际操作考试有七项考查内容,赵东旭觉得最难的是异种钢对接。由于两端材料不同,相应的金属性质也迥然相异,焊接时要考虑的因素纷繁复杂,焊材填充量、焊接手法、停留时间、焊接温度等众多因素都直接影响最终焊接的成型效果,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异种钢对接的检测方式是通球,也就是让小球通过焊接后的钢管,1档(最高分)通球的直径只有16毫米。“比小拇指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焊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焊缝过高,小球就过不去。”赵东旭一边回忆比赛时的场景,一边告诉记者,因为全神贯注,自己的耳边仿佛听不到焊接之外的声音,双手仿佛变成了最精密的仪器,稳稳地握住焊枪。
除去焊接电流的沙沙声和设备运行的声音,赵东旭平时工作的车间也很安静。焊接时的他就像块坚硬的“铁”,伴着飞舞的焊花,手持焊枪在焊缝间游走,这和他阳光开朗大男孩的形象相去甚远。
赵东旭在对焊接完成的钢箱梁进行打磨。
于无声处见真招,参与几十座大桥的制造,塑造了今天的赵东旭。2019年,他被授予“中铁工业技术能手”称号。2021年,在河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荣获秦皇岛市选拔赛第一名。2023年,他荣获“河北工匠”年度人物称号。2024年,他获得秦皇岛市焊工技能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的美好未来,加油!”这是赵东旭微信里的个性签名。工作17年来,他正是用自己的双手焊接着希望、创造着未来。
文、图/记者:高扬
通讯员:吴子俊
编辑:王剑猛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