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线的改革故事 | 将法治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我市多层次多领域协调联动开展法律援助维权工作

秦皇岛日报 记者 高畅

近年来,我市在法律援助维权工作中,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协调联动,奏响了和谐的法治乐章。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服务保障民生、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加强部门协同联动,拓展多元解纷渠道,为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撑起一片法治蓝天。今年以来,办理援助案件涉及未成年人167件、老年人44件、残疾人15件、进城务工人员458件。

携手办案机关,畅通法援“高速路”。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主动与公检法办案机关对接,通过走访、座谈、建立即时工作群等方式,加强协作,便于援助律师办理案件,更好地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在校大学生朱某,因酒驾被以危险驾驶罪起诉到法院,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个月十五日,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上诉至二审期间,经法援中心、援助律师与中院法官多次对接沟通,充分考虑其情况,经过社会调查、集体研究后,对朱某免予刑事处罚。“在处理这起案件时,我们充分考虑了他的年龄、在校表现以及犯罪后的悔罪态度等因素。希望能够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该案援助律师告诉记者,希望朱某能够珍惜这次机会,感受到社会司法对他最大的柔情,重新出发,奋发图强,有所建树。

联动职能部门,构建法援“大矩阵”。山海关区司法局不断创新法律援助服务方式,与区信访局组织开展援助律师信访工作法治化培训交流会,通过宣讲《信访工作条例》,帮助援助律师准确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及前端预防社会矛盾的积极意义,让律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接待处理信访案件工作技巧,持续推动援助律师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工作开展。区信访接待中心专设律师咨询服务室,与法援中心实时联动,成功调解15起涉访案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该区联合区检察院、区人社局开设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夜校”,第一站在建筑工地、第二站在中建二局某工地已成功开讲,农民工利用工作之余,了解了法律援助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特殊作用,学习了劳动合同签订、工伤赔偿的标准和流程、工资支付保障以及维权的有效途径,直观、有效地提升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这样的普法活动非常及时和实用。”农民工纷纷表示,送法进工地,让他们能够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深化内部协作,凝聚法援“向心力”。北戴河区司法局推广“一站式”法律服务模式,探索“法援+公证”联动机制,将免费公证服务嵌入援助流程,成功调解并及时化解了一起历时4个月的工伤赔偿纠纷,为受援人提供“一站式”法律保障,实现矛盾纠纷化解“零反复”。区法援中心和援助律师在调解案件、签订协议过程中,公证员现场对协议内容、当事人签字等环节进行全程见证并出具公证书。通过“援助—调解—公证”服务模式,消除双方顾虑、确保协议有效履行,为受援人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减少诉讼负累。该区通过“以调促援”机制,成功化解某住宅小区物业拖欠21名进城务工保洁员两个半月工资的纠纷,为劳动者追回10.3万元报酬,并为劳动者节省60余天的诉讼时间。

激活基层站点,绽放法援“新活力”。卢龙县司法局指导基层司法所对接县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援助工作联系点作用,更好地服务辖区弱势群众。卢龙县法律援助中心与县人民法院、司法所通力合作,成功调解一起留守儿童被同学侵犯的维权案例。调解过程中,为避免未成年受援人遭受侵权行为给其带来心理的二次伤害,县法援中心主动联系县妇联,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一同介入,为受援人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及心理咨询。通过多方合作,耐心调解,最终全部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经济赔偿和诚心道歉,受援人家属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以法律援助为纽带,将法治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为构建更加公平、和谐、法治的社会贡献力量。


编辑:薛佳麟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