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赴奋斗之约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安淼通讯员 樊叶颖孟洋波李国庆
渤海湾的晨雾还未散尽,唐山港的钢铁森林已响起青春号角。6月的清晨,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建造的第14座超级翻车机房在朝阳中熠熠生辉。
参与建设的青年突击队平均年龄只有26岁,他们用153天创下了国内同类工程速度纪录。这一奇迹发生的背后,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技术传承与新时代建设者的热血碰撞。
培根塑苗播下传承种子
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完工。
2023年7月,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工程总承包项目部正式成立,这也是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建造的第14个翻车机房。
面对技术管理人员严重短缺,施工人员年龄断层等现象,项目经理马学伟压力巨大。“五公司翻车机房工程有着半个世纪的建造历史,技术水平世界一流,不能让咱们的看家本领失传。”在项目成立策划会上,马学伟郑重地定下了“赓续文脉,守正创新”的项目文化主基调。经班子大胆决策,新招或调转的年轻技术人员都将参建此次翻车机房项目。
这年轻的力量是公司刚招聘来的22名新人,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其中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从其他项目调过来的,平均年龄不到26岁。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没有建设翻车机房的经验。
看着这一屋子的“00”后职场小白,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孟洋波却成竹在胸:“成立青年突击队,给‘萌新们’找师傅,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很快,第一支翻车机房青年突击队在工地上诞生,它包含了技术员、试验员、材料员、安全员、调度员,基本涵盖了项目工种。
项目部不仅邀请经理、总工程师、副经理、副总工程师组成“最强导师天团”,搭配老专家担任“文化技能传承官”,形成奢华师资阵容,还给青年突击队授旗、召开动员大会,举行导师带徒仪式。徒弟敬茶、师傅授书,满满的仪式感让这群刚刚走入职场的青年人倍感重视。
“突击队成立了,师傅有了,直接进行技术培训,显得过于生硬,怎么上好入职第一课呢?”队长张宇找来老专家商量,“讲一讲五公司翻车机房的‘发家史’,帮助他们寻找翻车机房的‘根’和‘魂’”。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建造翻车机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一共建成了13座翻车机房,其中包括世界最大的翻车机房,是我们中国人将翻车机房建造技术和规模推向了世界的顶峰。”在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工程总承包项目部会议室里,老专家讲得有声有色,突击队员听得津津有味。
“我一定跟师傅好好学习翻车机房施工技术,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听过老专家的讲述后,一向沉稳的李靖宇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突击队员们不仅被老专家和前辈们艰苦创业的事迹所深深打动,更对翻车机房的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要扎根施工一线。
倾囊相授成就梦想期许
经过历练的青年突击队员已褪去青涩。
为了让突击队员们尽快上手工作,导师们撰写人才培养计划、制作教学课件、编写实操课程、制定考核标准,每一项都不敢有半点马虎。
“翻车机房的核心位置,是一个直径68米、深度20.1米的圆形基坑,它就像是地球家园的‘行星推进器’基座,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在“总工大讲堂”上,导师严怡用最流行的“Z世代”语言进行授课,把高冷枯燥的技术难点讲的接地气、好理解。
项目部不仅制定了一对一、一对多的导师带徒计划,还开办了“总工大讲堂”,从一人一技到一人多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为后续的岗位轮换提供了前期保障。
白天,师傅带着徒弟下工地现场教学。下班后,徒弟们主动留在办公室看图纸、学方案、查规范,经常需要师傅们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撵”回宿舍休息。
师傅倾囊相授,徒弟刻苦学习,经过大半年的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徒弟们都能独立完成施工任务。2024年5月10日,工程正式开工。
发轫之始绽放绚烂光芒
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项目主体结构正在进行夜间底板浇筑。
2024年夏季的一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工地像往常一样,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工程车辆往返行驶,两名履带吊司机稳坐驾驶室,操纵着巨大的吊臂,精准地将预制钢筋笼送到指定位置,仿佛游乐场里的“抓娃娃机”一般。
主办技术员刘庚欣和测量员陈龙升一直守候在施工现场,关注最后一幅地连墙和廊道合拢部位的钢筋笼吊装工作。
钢筋笼重达33.17吨,整体形状好似字母“Y”一样。由于结构形状复杂,吊点设计较多,地连墙和廊道的合拢闭合性总是达不到要求。
就当两人一筹莫展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这场施工难上加难。
一时间,天空乌云压顶,施工现场光线瞬间暗了下来。“我来打开灯光。”负责安全施工的队员刘卓奇反应迅速,推上电闸,施工现场立刻灯火通明。
很快,刘庚欣和陈龙升被暴雨浇成落汤鸡。“吊装不能停,钢筋笼已经起吊,多停留一分钟就多一分钟的危险。”两人商量后,决定继续施工。
经过反复吊装,效果始终差强人意。“我就知道你俩在这里呢。”张宇带着队员高铭阳、李畅从附近的工地赶来,“我们来换班,你们回去暖和暖和。”
就这样,在张宇的带领下,突击队员们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历经24小时的昼夜施工,终于完成地连墙与廊道合拢,机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这只是青年突击队所经历的一件小事儿,随着施工的不断推进,他们与机房建设共成长,设计止水帷幕和支护地连墙,应用成套环保型泥浆循环置换处理系统……
“突击队的成长得益于公司对翻车机房文化传承的发扬,和项目部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在项目“全力以赴打好150天攻坚战”誓师会上,张宇带领突击队员们在项目“大干快上”的条幅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唐山港煤炭储运配套翻车机房破土长成,突击队员们也褪去青涩,他们历经风雨的淬炼,眼神愈发坚毅,肩膀更加挺拔。
从第一根桩基打入渤海湾畔的滩涂,到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他们仅用153天就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创下国内同类工程施工速度的新纪录。不久的将来,这个年接卸能力5000万吨的“钢铁巨人”,注定会在渤海湾畔再次招展翻车机房的荣耀。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