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间 | 海港区扎染蜡染技艺 千年靛蓝焕新彩
非遗人间 | 海港区扎染蜡染技艺
千年靛蓝焕新彩
植物染料扎染出的作品温润自然,带着生命的呼吸感。
王博和两位入室弟子魏磊(左一)、武贞羽(右一)共同制作扎染作品。
古朴的扎染茶席将传统扎染技艺完美融入现代生活。
左起:姜黄、苏术、栀子、黄柏,这些中药材都是王博提炼染料的原材料。
挂在“娇染坊”手工扎染蜡染非遗工坊墙上的扎染色谱。
□文、图/秦皇岛日报 记者 张玫
承载着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续的生动见证,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美丽呈现。
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5项。它们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是这块土地上宝贵的文化资源,是这里的人民独有的集体精神印记。
为深入挖掘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魅力,全面释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力量,我们特开设《非遗人间》栏目,希望通过讲好秦皇岛非遗故事,展现大美秦皇岛形象。
扎染(古称绞缬)与蜡染的根须,深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秦代,甚至更早。
在工业化印染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4号教学楼内的一方天地里,依然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慢艺术”。“娇染坊”手工扎染蜡染非遗工坊的师生们,用质朴的工艺演绎着千年非遗的当代生命力。
一缸蓝推开一扇千年的门
晨光熹微,“娇染坊”手工扎染蜡染非遗工坊里,王博俯身于缸前,手臂沉稳地搅动着那深不见底的蓝。染液随着木棍的轨迹旋转、翻涌,空气中弥漫着植物发酵后特有的草木泥香。
“每一次搅动这缸蓝,都像是推开一扇门。”王博目光专注地说,门那边,是两千年前祖先们染布的身影。
秦代的染匠们已经掌握了扎染朴素的奥义:或仅凭双手对素布进行折叠、撮挤、捆扎,或用针线巧妙缝缀固定,随后将其投入以植物为主的染液中浸染。被线绳或自身褶皱束缚之处染液难以全然渗透,便形成了深浅不一、如梦似幻的晕色与留白纹样。
天地万物慷慨地成为染料的源泉:蓼蓝、马蓝、木蓝等蓝草之叶,经浸泡、发酵、打靛,萃取出深邃的靛蓝;茜草的根奉献出赤红;栀子的果实带来饱满的明黄;而橡椀(壳斗)则能染出沉稳的深褐。矿物亦不遑多让,朱砂的鲜红、石黄的明艳、石青(蓝铜矿)的沉静,乃至碾磨成粉的炭黑,通过特定的媒染工艺,赋予织物更为坚牢且浓烈的色泽。
地理风物则塑造了迥异的审美。南方的扎染,浸润在烟雨水气之中,纹样多追求流畅婉转、清雅秀丽。北方的扎染,则呼应着辽阔平原与劲烈朔风,图案往往更为大气磅礴、粗犷有力。蓝白之道,如一方水土养出的一方人,于经纬间无声地诉说着南北大地的性情。
王博,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1982年出生的她,从早在4岁时奶奶为她制作的一件扎染裙子开始,便与这门古老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2005年,王博创立了“娇染坊”手工扎染蜡染非遗工坊。2017年,“娇染坊”品牌商标通过国家商标总局认证,目前已有9项作品获得河北省版权局登记证书。2022年,以她为传承人的扎染蜡染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虔诚对话
扎染、蜡染的过程,是一场全神贯注、步步虔诚的仪式。
针线用于精细缝缀捆扎;木夹、竹板用于折叠夹染;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或木珠常被包裹于布内,形成独特的防染核心……而最核心的器物,莫过于那口沉淀着岁月蓝靛的染缸。
布匹的选择是第一步。天然纤维(棉、麻、丝、毛)具有亲染性,人造纤维则难当此任。
“染料的甄选,关乎作品的灵魂。每一次浸染,都像在与自然对话。”王博说,植物染料色泽温润自然,带着生命的呼吸感,久用之后即便褪色,亦可呈现柔和古雅之韵。而矿物染料色泽明度浓烈饱满,经助染剂辅助固色后,具有极高的色牢度。
打靛是扎染时繁复与神圣交织的过程。
将蓼蓝等蓝草浸泡至发酵,水由绿转蓝紫,散发出特有的气味,此时就可以开始“打靛”——用特制的工具猛烈搅动缸中之水,使靛蓝素与空气充分接触氧化,水面泛起大量蓝紫色泡沫。待泡沫层足够丰厚,加入适量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继续搅打,促进靛蓝素凝聚沉淀。为保证发酵活性,这口缸一年四季都要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如同孕育生命。
扎染的摄人心魄之处,在于“结”的魔法。线绳、夹板、缝缀形成的物理屏障,如同在布面上设下的“结界”,结的松紧、疏密、方式,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留白。
“将布如同折纸般进行规律折叠,用线捆绑成田字格、米字格,浸染后展开,就是对称的几何图案了。”王博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捆扎技法,“像这样,随心所欲地抓起布面,用线绳捆扎成一个个小疙瘩,或直接用手扭绞后用线固定。手掌的大小、捆扎的力度不同,使每幅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韵味。”
蜡染则凭借“蜡”的屏障,用蜡刀饱蘸熔融的蜂蜡,在布上运笔游走,勾勒出设计的纹样轮廓并填充需要留白的区域。蜡液迅速凝固,形成一层防水密封层。整块布浸入染缸后,有蜡覆盖的部分便隔绝了染料。染色完成,需经沸水脱蜡或刮蜡。蜡染的独特魅力在于冷却过程中蜡层自然龟裂形成的“冰纹”,如哥窑开片,成为每一件蜡染作品无法复制的身份密码。
源自大地深处的爱与色彩
一件看似简单的成人扎染T恤衫,从构思设计、精准捆扎、反复浸染、固色处理、彻底清洗到最终自然晾干,往往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慢,是这门手艺的筋骨。没有任何两件扎染或蜡染作品拥有完全相同的纹路、晕色和冰裂。
从方巾、围巾、体恤衫,到头花、茶席、壁挂,“娇染坊”手工扎染蜡染非遗工坊里陈列的物品均价在200元左右。王博对此并不讳言其中的矛盾与权衡:“定价是个难题。定高了,市场不接受;定低了,对不起投入的时间和心血,对不起这门手艺本身的价值。”她追求的,是在“对技艺、对自然那份春天般纯粹的热爱”与残酷的市场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微妙的、可持续的平衡点。
于王博而言,比销售数字更重要的,是播撒美的种子。
“教授学生,绝不仅仅是教会他们捆扎的技巧或者染色的步骤。更重要的是,打开他们的眼睛和心灵,让他们学会感知自然中的色彩、线条、肌理之美,理解和谐与冲突的张力,最终能够去发现美、欣赏美,直至创造美。”王博说,对美的感知,是她眼中这门技艺得以长久存续的根本。
正因如此,王博收徒授艺尤为审慎,更看重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沉静的性情和对手工本质的理解。二十年间,五十多位学员来来去去,最终仅有两人凭借其专注、悟性与持久的热情,被她接纳为入室弟子。这份近乎严苛的传承标准背后,是王博对时间与技艺深沉的敬畏——非遗的魂,在于精粹,在于沉淀。
21岁的武贞羽,就读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是王博寄予厚望的入室弟子之一。她早在十几岁时就被扎染、蜡染的魔力所吸引,拜入王博门下。如今,她不仅技艺日渐精纯,更肩负起新的使命——正在积极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想将所学的建筑设计思维与传统手工艺大胆碰撞、融合,尝试将扎染的晕染韵律、蜡染的冰裂肌理,注入到现代日常使用的物件中。”武贞羽说,令人执着的“国潮”背后是同样令人无比热爱的传统文化,所以理解其精神内核,然后用年轻一代的语言、审美和需求,去创造属于当下的“新潮”,这才能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续。
来自昌黎的葡萄皮经过反复熬煮、过滤、发酵,竟神奇地染出浪漫柔和的粉青、灰紫;青龙大山里的板栗壳在染缸中历经时间沉淀,释放出温暖沉稳的秋香色、深褐色;核桃青皮则带来了含蓄内敛的茶色、卡其色,如同山野间树木的剪影……这些源自秦皇岛大地深处的色彩,被王博小心翼翼地提取、固着,最终永久封印在一匹匹素布之上。她坚信,技艺的生命力必须扎根于乡土。
这些带着“秦皇岛DNA”的乡土色彩系列,不仅为传统技艺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成为王博践行“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理念最直接、最动人的方式。
编辑:王剑猛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