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镜”艺求精守护患者安康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刘建楠
一袭白大褂,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笑容和蔼可亲,诊断病情一丝不苟……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九三学社社员孟凡涛,是一位“镜”下见真章的医者。
每天二三十例,常年进行内镜检查及镜下手术,孟凡涛的手上已磨出老茧。“像不像勋章?”孟凡涛笑着问记者,语气中透着自豪。
消化内镜,犹如一双伸进人体的超微“眼睛”,探视于“毫厘”之间,当看到病灶时,又需要人“镜”合一,将病灶切除。
有一次,诊疗中心急匆匆地跑来一家人,其中一人怀里抱着一个3岁患儿,体温39.9℃,经询问得知,患儿吞食异物已18个小时。经急查CT,考虑有铁质异物嵌顿在食管入口处,必须立即安排全麻取异物。然而,大量的食物残渣掩盖其中,起初,在镜下根本看不到异物。在孟凡涛的几番细心清理后,终于找到那个约2厘米的异物。由于异物的形状属于较难取出的扁圆形,而且其位置狭窄且关键。于是,孟凡涛将呼吸放缓再放缓,动作轻了又轻,以圈套器、异物钳精准地将异物取出,使患儿转危为安。事后,患儿家属再三向他道谢。
孟凡涛(中)为患者做检查。 本报记者刘建楠摄
面对急难病患,孟凡涛的诊疗耐心细致,努力为患者争取最好的疗效。去年,一位88岁的男性患者来到医院称,自己患胃石症已有1个月时间,时常腹胀腹痛,之前辗转多家医院,都因碎石失败被建议进行外科手术。然而,这位病人不甘心挨上一刀,于是,经人介绍找到孟凡涛。孟凡涛决定边给他做胃镜边取石。镜下,这块胃石大约5×6厘米大小,光滑的胃石表面使得碎石器套上几次,没等操作就滑脱下来,反复几次,终于套上之后,又因胃石坚硬难碎,将碎石芯压变了形。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孟凡涛成功将胃石碎成小块,取了出来,让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
许多患者都说他格外注重内镜体验感。??他经常会在消化道内镜操作完成后,详细地询问患者的感觉,然后针对当时患者的情况,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
孟凡涛认为,所谓医德,就是推己及人,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更好地体验患者的感受,他竟然自己给自己做了一次肠镜检查,这可把同事们惊呆了!可他却淡定地说:“自己体验了一遍,就明白了患者的感受,才能达到最佳的诊治效果。”
近年来,孟凡涛带领团队聚焦技术探索和科技创新,到京津地区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引进内镜新技术,并在医院成立专家创新工作室,与京津名医进行远程会诊,造福百姓。
2024年1月,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内镜中心孟凡涛创新工作室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命名为“第十批秦皇岛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科室还联合市红十字会,走进乡村、社区,免费为困难群众进行大肠癌筛查及科普讲座活动,施惠于民。
编辑:薛佳麟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