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强国复兴有我”——365百姓故事汇】葡萄园里的“新农人”和“老把式”
2023-11-06

55岁的邢卫彬种植了30多年葡萄,是远近闻名的行家里手,负责田间管理;31岁的邢艳丽,大学毕业、头脑活络,负责新品种引进、网络营销。在卢龙县蛤泊镇“绿佳家庭农场”,父女二人明确分工、默契配合、惊喜不断:农场的10亩葡萄卖出了30万元的高价、收益增加了三倍,农场的葡萄成了当地精品葡萄的代表,传统产业因为他们的努力焕发出新的光彩。

“绿佳家庭农场”,处于柳河山谷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最初农场地块分散,邢卫彬通过换地,建起了10亩地的大棚用来种“红提”葡萄,现在农场的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0亩。

31岁的邢艳丽,2014年大学毕业后回家接手了当初的10亩大棚,开始同父亲一起管理葡萄园。邢艳丽和父亲商量,定了两个小目标:做采摘园,调整种植方向,走精品路线;延伸葡萄产业链,设计制作葡萄籽养生枕。

几年间,随着园子规模逐渐扩大,这50亩鲜食葡萄已经全部做成了冷棚精品葡萄采摘园,成为省内外小有名气的精品葡萄采摘示范基地。同时,邢艳丽又种了50亩酒葡萄,建起了苗木大棚。头脑灵活的她开发出的葡萄籽枕头卖得也很火爆。

父女二人分工明确,邢卫彬保留葡萄田间管理“控制权”,不过种什么、产品营销得邢艳丽说了算。

2015年,邢艳丽通过研究葡萄市场,开始尝试种植葡萄新品种“丛林玫瑰”“金田玫瑰”。“我们这里传统习惯就是种酒葡萄、‘玫瑰香’鲜食葡萄。以前我家卖葡萄和大家一样,不是坐等批发商来收购,就是去集市摆摊,父亲付出很多辛苦,收益却不见增加多少。”

邢艳丽脑子活,年轻人接触网络机会多,想法也更多。“我就负责销售,葡萄上面都有二维码,消费者只要拿手机扫一下,就能来到我们的网页,什么品种,多少钱,都能一目了然。吃得好还能复购。”

但是更加细致的田间管理工作,就非得邢卫彬不可。“我爸九成的时间都蹲在大棚里。”在女儿邢艳丽眼里,父亲是个“葡萄迷”,葡萄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疏花、什么时候滴灌,他都了如指掌。

邢艳丽和邢卫彬,“新农人”和“老把式”,搭配得很好,但冲突不可避免。

2016年,棚里第一批精品葡萄开始坐果,家里也爆发了第一场冲突。邢艳丽想法是要把果形不好的葡萄剪掉,严格控制品质,让葡萄个头更圆更饱满。“都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哪有没病没害就糟蹋了的?”在邢卫彬眼里,这些长成了的葡萄,如同辛苦养大的孩子,舍不得毁掉。邢艳丽解释:“要坚持品质,就得严格保证果实的串型和口感。”看到父亲仍然固守着种葡萄的老习惯,邢艳丽坚持不放松要求,“咱们试一年行不行?”一番争执下来,面对年轻人的冲劲,邢卫彬妥协了:“那我不管了,随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葡萄熟了,要定价了,邢艳丽认为:“我们走的就是精品路线,不是市面上的常见品种,这种稀缺的生态有机产品,更符合当下人们绿色、健康生活需求,优质农产品一定能卖出优质价格。”可是父亲却有不同意见:“咱们这一带祖辈都是种葡萄的,多少年都是大家差不多价,你把价格定那么高,怎么能卖得出去?乡里乡亲怎么看?”

两人僵持不下,邢卫彬在葡萄棚里转了好几圈,回想着自己种了30多年的葡萄,收益却一成不变,又想到当初和女儿的约定,一跺脚,撂下一句话:“好,我闺女这回肯定得出名了,管他是好名还是臭名呢,由她折腾吧。”

通过邢艳丽“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4个月的收获期,“绿佳家庭农场”的葡萄卖出了30万元,10亩地葡萄收益翻了三倍,这让邢卫彬着实大吃一惊。农场也吸引了市里的高校和果树研究所,它们将这里定为品种示范基地,吸引了省内外众多种植户前来学习取经。农场的精品葡萄迎来了更多的游客。由于这里的葡萄品质好,吸引了很多回头客。邢艳丽说:“来过的客人把好口碑带回了家,等到葡萄成熟的季节,我发个微信朋友圈,订单就排满了。”

几年来,父女俩前前后后试种了不下40个品种,一边更新一边淘汰,目前鲜食葡萄品种稳定在26个,分为早熟、中熟、晚熟三个阶段,可以从7月初持续到11月底,亩效益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3万元,葡萄园的应季精品葡萄最贵的卖到78元一斤,最便宜的也卖到28元一斤。农场的葡萄通过快递远销到了西藏、云南、上海等地。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两报热文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