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日报 记者 李正男
今年入汛以来,全市共出现21次强降雨过程,其中8月18日8时至21日8时,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59.3毫米,市应急管理局扎实有效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9月19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汛期工作进展和应急救援能力提升情况。
为防范应对雨情汛情,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及早谋划、提前部署,调整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从气象、水务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防汛抗旱联合工作专班,细化工作措施,为防汛指挥提供决策依据。在7月29日至30日、8月19日至20日两次强降雨期间,市防办组织多部门及时研判雨情水情,适时发布雷电、山洪灾害、地质灾害等蓝、黄色预警信息63期。
进入汛期后,我市接续实施“查隐患、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安全生产和防汛工作大排查大整治。各级防汛行政责任人对主要行洪河道、水库、尾矿库等重点部位加强雨中巡查,对坝体、溢洪道、雨情水情监测设备、穿堤建筑物等重点目标进行不间断隐患排查。
从今年3月份开始,市应急管理局对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城市低洼易涝区、涉山涉水旅游景区等重点部位和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2轮汛前隐患排查,对90个隐患全程督导整改到位,对6个典型问题,采取“一县一单”方式督促举一反三、立行立改。同时,指导做好电力、燃气、供水、交通、通信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改,切实消除各类问题隐患。
我市完善防汛抗旱指挥体系和全市“应急管理一张图”,建立了较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以及军地应急救援联动等工作机制,督促各县区编制了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受威胁区域清单、受威胁区域内转移人员清单、特殊人员清单“三个清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平灾结合”的要求和年度建设任务,综合考虑全市灾害风险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公共资源条件等因素,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前,市、县、乡累计建设应急避难场所242处,建设面积405万平方米,可容纳103万人,在全省率先完成乡镇和村居避难场所建设。
市应急管理局积极协调调度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加强备勤备战,全力防范应对历次强降雨过程,全市共出动防汛应急救援队伍110支6121人次,出动各类装备700余台。水务、水文部门结合降水和河道流量,先后15次精准下达泄洪令,及时调整石河水库、洋河水库泄量,最大限度实现了防洪抢险与蓄水保供的有机统一。各县区坚持应转尽转、应转必转、应转早转、适当扩面原则,坚决果断做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汛期累计转移受威胁群众10804人,均妥善安置。全市268座大中小型水库安全运行,16条入海河流水势无险情,山洪灾害村、在建工程均人员安全。
当前,我市汛期尚未结束,极端强降雨天气仍可能出现。8月份以来,全市平均降雨量较去年同期多160%,山区土壤接近饱和,河道、水库相对高位运行,再遇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市应急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做好秋汛防范应对,确保全市安全平稳度汛。加强雨情监测预报预警,对省、市发出的预警信息和突发天气情况,加紧加密会商研判,针对性作出安排部署,确保有效应对强降雨天气过程。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持续开展全面排查,督促落实雨前检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加大巡查频次,及时消除各类问题隐患。认真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确保值班人员在岗在位,时刻保持备勤,一旦出现险情,迅速出动,科学应对,尽最大可能把遇到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