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工厂搬到家门口 就业脱贫不远走 青龙朱杖子村“化茧成蝶”
2020-07-01

记者 周建军 杜楠

凭借一双飞针走线的巧手,青龙满族自治县朱杖子乡朱杖子村村民张丽春进入纺织厂,每月收入三四千元,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几年前,在市体育局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河北恒茂纺织有限公司在村内投资建厂。工厂搬到家门口,许多像张丽春一样的村民不用远走就有了工作岗位。既能照顾家人,也不耽误赚钱。

自工作队入驻,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朱杖子村“化茧成蝶”。如今行走在村内,蜿蜒的水泥路直通田间,乱石滩地变身花园,纺织车间忙碌不停……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村民收入大大提高,村内环境全面提升。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村民们迎难而上,正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脱贫致富的美好梦想。

特色产业“挑大梁”

5月19日,走进河北恒茂纺织有限公司车间内,几十个工作人员正穿梭在流水线上忙碌。只见他们钩针引线,熟练灵巧,一派生产繁忙景象展现在眼前。

38岁的张丽春是纺织车间的一名工人,几年前,一场意外车祸,导致她的丈夫丧失劳动能力。从那时起,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张丽春身上。为了照顾丈夫和两位生病的老人,在家务农的她,一年没多少收入,经济压力非常大。自从成为第一批产业工人,她对生活又有了信心。现在的张丽春熟练掌握了纺织的多个程序,是厂里出名的灵巧人。

“以前就是种地、看孩子,没想过咱也能有班儿上。”同张丽春一起工作的柴晓艳笑着说。当时公司招工,柴晓艳经过技能培训成为一名操作工人。“每月4000元的收入,比出村打工高多了。”柴晓艳开心地说。

那么,这家纺织公司是如何落户到朱杖子村呢?企业负责人周刚对记者说:“是驻村工作队的真诚感动了我。”2017年3月,工作队偶然得知,江苏一家大型现代纺织企业老总周刚是青龙人,有回乡投资的想法,第一时间与周刚取得了联系。

“我们企业当时提出十几条落实投资的实际问题,工作队到各主管单位咨询政策、寻求支持,所有问题在一周内全部得到满意答复,这让我认为这是一个干实事、有担当的团队,当时很感动,就下定决心到朱杖子村建厂。”周刚说。

就这样,一个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起的纺织产业园区落户朱杖子村,总投资2亿元,占地110亩,“一期工程吸纳的工人90%为村里贫困户,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股金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为村民分红。二期工程去年已完工,现在正在谋划第三期工程,准备吸纳更多的企业共同到产业园投资,目前已有两家企业达成意向。”周刚对前景充满信心。

美丽乡村在路上

在村南侧,一处花木葱郁、凉亭古朴的公园让人眼前一亮。如果不说,谁又能想到,这里不久前还是一处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的垃圾场呢?

住在东侧的村民赵雅静说,这块地多年无人问津,有人就把这里当做了垃圾场,再加上杂草丛生,野猫野狗聚集,渐渐就成了附近村民的一块心病,严重影响了出行和生活。

去年,工作队着手改造空地。一车车垃圾杂物被清理干净,坑洼路面铺上了平整的水泥,昔日的杂草地种上了漂亮的景观植物,还建起一座凉亭。如今,尚未建完的公园已“人气爆棚”,每天早晚都吸引众多村民来此锻炼遛弯儿。市体育局驻村工作队队员魏传海说,他们还要安装一些健身器材,以保证村民长期使用。

在公园对面,一条长长的新修水泥路一直通到山里,这是工作队修建的全长500米的“健身步道”。

说起这条路,村民朱迎春老两口感慨颇深:“这以前路面都是泥坑,天晴还好点,一下雨满身泥。尤其夏天,积水要积上好几天,果树都在山上,只能垫上砖头或者绕远路,可不方便了。”

去年,工作队筹集资金几十万元,启动了道路建设工程。如今道路建成,工作队还在路旁搞起绿化,使公路成了一条风景优美的“健身步道”,绿树夹杂的水泥路在山间蜿蜒,上通果林,下达人家。“走在路上,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再也不是从前的泥腥味了。路一修好,村里一下多了几十台电动自行车,出行更方便。”朱迎春说。

魏传海向记者展示手机内的几千张照片。他刚进村时,纺织厂还没有打地基;村民围着他说各种烦心事儿;一下雨,河水夹着垃圾流向下游。随着他手指滑动,纺织厂建成了,开始招工,村民赚钱后买了新车,考上大学的孩子乐得跳起来,老人拿到分红满脸笑容……全新的朱杖子村已经建成。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终审:张晓阳 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