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我的家乡变了样】小乡镇缘何有了大变化
2022-02-07

全媒体中心 记者 李娜 通讯员 袁水清

北方冬天的山野间,灰色是主色调。因为寒冷和农闲,人们经常闭不出户。然而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乡的群山上,却是一片忙碌的身影。

光伏发电施工、果树剪枝培训、栽种树苗……蜿蜒的田间作业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忙碌的人影,让这个冬天看起来既忙碌又温暖。而这些,并不是草碾乡一贯的模样。此前,这里是另一幅景象:偏居一隅,路不通、饮水难、少技术、缺产业。更重要的是,居于此的人们,想脱贫不知从哪做起。

为什么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源于全国脱贫攻坚的引领、地方政府的担当和驻村工作队的加持,最终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三峡新能源150MW光伏平价上网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新能源开启发展“新大门”

“项目规划装机规模150兆瓦,总投资约6.5亿元,现在进展非常顺利,已经于2022年1月20日成功并网发电。”在青龙满族自治县草碾乡三峡新能源150MW光伏平价上网项目现场,项目负责人王强说,政府服务越好,项目建设越快,项目建设能落地生根,得益于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不断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排除项目建设堵点,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草碾乡地质结构以石灰岩为主,储水能力差,植被稀疏,土地利用率较低,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坡4000余亩,解决当地用工近500人,建110KV升压站1座,光伏发电区新建120个1.25兆瓦发电单元,最终通过冀北电网配套的送出线路接入电网上级变电站进行消纳。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国家贡献2.5亿度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万吨、节约标煤10万吨,为国家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贡献力量。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草碾乡始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产联动、富民强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抢抓机遇,引进三峡新能源、华润风电这样的生态大企业、大项目,在强化经济基础的同时,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一颗颗板栗仁经多道工序深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老产业焕发增收“新活力”

改造石灰岩给荒山做“减法”,果药兼做给农业做“加法”,草碾乡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条思路谋发展。

“伺候这些果树就像伺候人一样,越仔细越好,来年它才能结出更多果实。”60岁的张守山一边给山楂树修剪,一边乐呵呵地说。“政府给我们提供了技术、找好了销路,一年两季剪枝培训,公司每年都高于市场价收购我们的山楂,所以,近些年我们对果树管理更精心啦。”

从一开始山楂烂在地里没人捡,到现在成了家家致富的红果果,这一点村民张东满也深有体会,他说:“原来我家的山楂每年能卖百八十块钱就不错了,这几年在乡村的号召下,我开始大规模种植山楂,2021年大概卖了2万元左右。”

如今,高庄村家家户户都栽上了山楂树。“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2019年,‘山楂树下’集团与我们村签了30年的合作协议。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千亩楂园、千亩小米基地、千亩中草药基地。”高庄村党支部书记高玉明手指着眼前的山林告诉记者。

2021年,高庄村全村山楂产量近60万斤,细心管理3年的苍术也迎来了收割季。苍术作为中草药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首选,山楂树下种植中药材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成功经验,使传统老产业充分焕发出新活力。

除此之外,草碾乡注册商标的“西山贡米”远近闻名,金黄的小米在清代是进贡之品。有了“品质+文化”,小米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而新增加的1000亩土地整理,保障了壮大产业的基础。全县“三级书记抓电商”的政策,更是为销路提供了长远规划。



山楂、板栗、核桃是当地农民林果方面的主要产业。

旧产业搭上电商“新列车”

庄稼人都知道,秋收之后便是农闲,但如今的草碾人,忙碌可是不分季节。在脱贫攻坚的帮扶下,草碾乡农、林、牧、游各项产业并驾齐驱,不仅将老产业做好、做活,也正一步步朝着做新、做强迈进。

“我们只做最地道的青龙传统手工红薯淀粉和粉条,没有任何添加剂,这两年市场很认可,但也只是在周边卖一卖。自从乡里组织了电商培训,销售量一下子增加很多,我的目标是把我的粉条卖到全国。”华山村的韩志华激动地说。

香甜软糯的红薯摇身一变成了白花花的淀粉、直溜溜的粉条,也间接变成了一张张红红的钞票。近年来,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推广下,青龙的纯红薯淀粉和粉条已经小有名气,而“三级书记抓电商”解决了韩志华的销路问题。她从留守农妇到电商新农人,靠实干稳步走上了致富路。

这种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做深加工,重获新市场的发展模式,已经在草碾乡广泛发展起来。记者从家庭生产线辗转到大车间,一颗颗脱了壳的黄澄澄的板栗仁,在机器中蹦跳着清洗完成后,经过挑选、杀菌、速冻等多道工序后,装袋封口,销往全国各地。

“一天可以加工10至12吨板栗,销往北京、天津及江浙等地。生产需要人手,大多雇佣的都是本地人,约有150人左右,每人每天不低于100元的工资收入。”秦皇岛龙姜板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峰说。目前,合作社上了两条生产线,加工完的产品比直接卖板栗价格高了近一倍,年生产板栗在3000多吨,总销售额达到6000多万元。

“首先解决了板栗的销售问题,合作社的收购比正常的价格要高五毛左右,当地老百姓的产品销售不愁了;其次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全年算下来可以为老百姓解决工资700到800万。板栗加工厂的建成,不仅提高了板栗产品的附加值,还间接带动周边万余名群众增加收益。同时,板栗厂建设了集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接待场所,将来还要走旅游、参观、接待之路。”草碾乡党委书记王海峰向记者介绍说。

据了解,合作社共吸收社员103人,直接带动300多户农民从事板栗经营,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成员的最大收益。“山楂、板栗、核桃是当地农民林果方面的主要产业,前两者的销售和深加工我们都已经按照规划走上正轨,当然也不能落下核桃这一项。草碾人素来有榨核桃油的传统,我们乡政府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调查,核桃油营养价值高、销路好,市场也相对空白,在经历多番考察之后,我们决定带领群众再一次走向深加工之路。”草碾乡乡长马阳介绍说。

随着脱贫退出,草碾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有什么?没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带领群众踏踏实实赚钱,致富路上不仅要走得快,更重要的是走得稳、走得远。”市委办驻草碾乡高庄村第一书记王国强说。

祥茂肉驴养殖合作社是草碾乡精准扶贫重点推进的农民增收产业之一,在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引进投资500余万元,规模化养驴600头,采用集中养殖和群众代养相结合的方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的同时,为88户、260个贫困人口每年带来近4万元的入股分红收益。“养殖已经成规模,质量也有口皆碑,做驴肉深加工我很有信心。”看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商标图案,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福祥笑着说。

草碾乡立足资源及产业优势,不断深入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项目建设,把农业提质升级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为龙头,扎实推进产业结构向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衔接更加紧密,产业链条得到延伸,朝着大农业方向阔步前进。

“2022年,我们将与秦皇岛电视台合作,由专业人士继续为我们开展更深入的电商知识培训,再带领主要学员到抖音、快手总部考察学习。相信我们这个小乡村搭上电商这条快车之后,也能实现现代化的梦想。”王海峰满怀信心地说。


电商培训助销路。

小乡村迈出振兴“大步伐”

近年来,草碾乡始终围绕“稳中求进、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原则,树立“讲政治、聚合力、重实干、促发展”工作导向,全乡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实现了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为了优化软环境、走好发展路,草碾乡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全乡上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快、质量优、见效早,草碾乡深入开展“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书记、乡长亲自挂帅,每周2次调度、每月2次现场办公,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项目建设帮扶工作组,将办公地点设在项目工地,坚持问题不过夜、矛盾不上交原则,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目标地指导、帮助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草碾乡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抓住关键环节,培育模范人才,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制定乡村三级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草碾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近年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乡上下因地制宜、谋定而动。在产业分红方面,依托百峰贸易、中红三融、扶农公司(食用菌)等项目主体,实施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为全乡脱贫户带来收益资金173.668万元;依托峰港创业项目主体,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为全乡防贫监测户增收2.8万元,脱贫户和监测户均实现稳定增收。在基础设施方面,共投资5505.8万元,硬化修建县道、村主要街道总长76.3公里,实现了田间作业路全覆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到2021年,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增至21106万元,比去年增长635.14%,在全县排名第一。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