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幸福之花在这里绽放
2022-06-17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傅春秘 戴梦

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村是我党在长城以北地区最早建立起来的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结合的办法,与日伪军进行英勇坚决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作为革命老区,大森店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以党建引领为突破点,以“富民、惠民、为民”为目标,狠抓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惠民利民工程,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变强、由外到内的蜕变,区域经济节节攀升,群众幸福指数连连跃升。

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大森店村。在这里,处处充满着和谐色彩,时时感受到幸福味道。

多业开花,让百姓腰包鼓起来

“咱村以前也是只能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就在这几年,那变化真是过去做梦都梦不到的,现在户户都有存款,家家都有了小轿车。”记者在与村民闲聊时,他们很骄傲,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大森店村共有246户、828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过去,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3000亩的山场一度闲置,属于无自然资源、无区位优势、无工矿企业的三无贫困村。

“过去我们那叫一个穷啊!”提起过去,村党支部书记鲍承安打开话匣子,“十几年前,村支书都由党员轮流当,没人愿意干。有的党员先天答应干了,没过几天就辞职了。所以村里非常乱。”

2001年底,31岁的党员鲍际英被推举为村支书,但他爹十分反对,说你要干就断绝父子关系。原因是,村委会欠着20多万元的饥荒。 鲍际英依旧顶着家里的种种压力,决定带着大伙儿找一条致富新路。

2002年春,鲍际英召集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栽果树。几个月工夫,资金跑下来了。可是,村里世代种大豆玉米,要栽果树很多人有顾虑。鲍际英先是带头在自家的地里栽,然后发动党员和村民开荒坡栽黄冠梨树苗。两年后的秋天,栽了梨树的村民收获了黄金梨,有了收入。鲍际英笑了,村民也笑了。

孩子们在村青少年图书室阅读喜爱的读物。摄影记者 姜涛 方竟凯 摄

为打造果品品牌,在鲍际英的带领下,大森店村又相继成立了果品合作社,股民除了分红,还可以在合作社拾掇果树、施肥打药,每月都有一定收入。

产业是脱贫的核心。为此,大森店村“两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确定“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管理经营模式,带领广大村民把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新民居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陆续成立了养羊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扶贫资金互助发展合作社,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股权到户、按股分红。

“通过合作社带动基地发展,无论是果品、绒山羊,还是乡村旅游,合作社都实施统一经营管理,不仅解决了散户种植无劳动力、不懂技术、不了解市场的难题,还提高了销售价格,并促进非社员种植的积极性。”大森店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季海然介绍。

经过几年发展,大森店村的黄冠梨产量已超过100万公斤,年创收250万元,打造出的青富品牌,销售高于周边的市场价;绒山羊和食用菌产业也在实现规模化。同时,大森店村利用争取到的扶贫资金,投资100万元栽植了6万株优质板栗,建成了千亩板栗示范园,并硬化上山道路、建设蓄水塘坝。

2015年,大森店村已整村脱贫。20212月,大森店村党支部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同年9月,大森店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如今,大森店村已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

多方聚力,让百姓的生活好起来

大森店村民的老房临村里两条河沟而建,绝大部分房屋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土木房,年久失修。村民手里有了钱,改善居住条件,自然也是民心所向。

村里先是申请到了易地搬迁扶贫补助,又得到了多个省市级单位部门的扶持资金,加上村民的自筹款,2014年,涉及238788人,总投资5773.9万元的8栋新民居楼房、2栋老年公寓及村民活动中心、公用房在紧靠261省道的村南空地上建起。现在,建成的大森店村新区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乡村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和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大森店村村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村民住楼,后期水、电、暖等费用承受得起吗?鲍承安说,村里使用太阳能,家家每年只要交50元左右的电费就能取暖,掏点儿水电费就行。

更让记者想不到了是,在大森店村,还有个老年公寓,60岁以上的村民可以申请免费居住。

记者来到83岁的王振英居住的公寓,尽管房间只有30多平方米,但厨卫齐全,阳光从双层玻璃窗照进来,明媚又温暖。啥也不用操心,连室外的卫生都有人打扫。更让她感到无比幸福的是,公寓离孩子们住楼特别近。只有一碗汤的距离,什么事儿都有个照应。

“怎么叫一碗汤的距离呢,就是给老人做的一碗汤,端过去后不凉。”季海然笑着解释道。

不仅解决了住,还能解决吃。在村干部的努力下,由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赞助支持的“爸妈食堂”,每天免费为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村干部负责管理、老年协会日常监督,对聘请的厨师和服务员都进行了《老年人健康饮食》培训,确保提供的饭菜安全可口。

“‘刷脸’能吃饭,每桌有桌长。四菜加一汤,吃啥啥都香!”村干部鲍际阁说。如今,王振英每天都和住在对门的老姐妹——92岁的王玉荣,一起坐在门口晒太阳,一起步行到爸妈食堂,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照进了现实。

多点提升,让村里的百姓笑起来

“由穷变富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由富到强的目标正在进行。”鲍承安如是说。

依靠交通便利、山清水秀和闲置老宅的优势发展旅游,大森店村定下了“盘活闲置农家院,打造康养生态村”,建造满族特色休闲小镇的目标。

2019年开始,大森店村以外庄自然片为重点,已经改造建设了4套民宿小院,1座旅游驿站,两座公共厕所,两处停车场和5座桥梁,初步形成了鲍家老院民宿群。市科协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建起了途远爱心书屋和科普基地,通过建造+运营+增值服务模式,在丰富游客体验同时,为大森店村的年轻人创业、就业搭建更广阔平台。

给钱给物能解一时之贫,扶志扶智方能拔掉穷根。为此,大森店村把孩子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记者走进这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大森店小学,除正常的文化课外,书法课、绘画课、手工课等一应俱全。校长赵银凤告诉记者,这里的专业书画桌椅、笔墨纸砚等,都是免费使用的,特别是乡村少年宫,包括3D打印机在内的最新科技产品都有。

“孩子们求知欲都很强,为他们创新创意提供了广阔空间。”赵银凤十分自豪地说,“许多城里教师都十分羡慕,说这里的教学条件太好了!”

目前,大森店小学发起“家校共建计划”,开设家长培训班,聘请专业技术能手为学生家长培训瓜果育种、苗木修剪、农机使用等技术,学校方面负责子女教育、学生饮食、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培训。教育撬动着政府、村民、学校、家长和学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风尚。

除孩子教育外,大森店村还对老学校进行了改造升级,建成了大森店学习中心。邀请专家为村中妇女开展种植养殖、家庭教育、电商、家政、手工编织等11类培训活动,组织村民远程参加电商知识、农业技术、农业知识学习。

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治理,开展垃圾分类,与隔河头镇共同打造了党建公园,成为我市党员接受党史党建教育的基地之一。

渐渐走上康庄大道的大森店村,还有更远的规划。

2025年,我们村这轮五年计划就完成了,到时再来看吧。鲍承安十分坚定地说,那时咱这儿很可能已经是一个集居民区、养殖种植区和休闲娱乐区的农业综合服务区了,这个目标应该不会太远。”  

编辑:历莉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