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二十大代表风采 】要培育更多生态环境保护人才 李晓华分析生态环境教育现状
2022-10-09

全媒体中心 记者 刘迅      

“生态环境人才面临较大的需求缺口,特别是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这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内生动力。”10月3日上午,二十大代表、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晓华分析生态环境教育现状。

李晓华今年54岁,她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8项。她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是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人。    

“能够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既感到无上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李晓华说,作为生态环境领域教育工作者,她更关注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      

“我认为,将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这为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院校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借力行业背景、利用社会资源,创新‘产教融合、行业共建’的新型大学建设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李晓华说。

李晓华介绍,多年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紧紧瞄准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目前已经和50多个地方及部门建立了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和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我们根据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值得推广。”    

李晓华认为,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生态环境教育为特色的本科高校,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要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用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李晓华就高校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思考建议,一是坚持目标导向,补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短板。在现行的高校教育制度体系中嵌入生态文明教育,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框架及发展目标;教育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意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全覆盖;要分类指导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二是坚持示范引领,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在已开展绿色中小学创建的基础上,按照高校性质和办学层次创建一批示范性“绿色大学”,增强师生们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用绿色教育理念培养人,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三是坚持面向社会,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多方协同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放合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环保社团组织、高校、社区和企业的作用,鼓励师生进社会、进社区、进企业,参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定位明确、分工明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生态文明教育联动机制。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