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中国式现代化秦皇岛场景】十年磨一剑 千里稻花香
2022-11-06

全媒体中心 记者 张玫 刘双喜

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作业。


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舒向天边的稻田与飞鸟在视线尽头交汇。风乍起,沉甸甸的稻穗带着直不起腰的稻秆摇晃。稻浪起伏,包着头巾、挥起镰刀的妇女半隐其间,将成捆的稻穗抱起、码在陇上……

10月25日,秦皇岛市冀东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水稻品种试验田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在洋河水的灌溉下,这块土地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

“这颗粒多饱满!你摇一摇,掂掂分量。”试验站负责人陈继东抱着刚割下的一大束稻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是个丰收年,试验田的亩产量能提高300斤左右,达到每亩1300斤的收成!”


陈继东查看水稻是否达到收割标准。


“这方水土养育了我,现在该我为它做些什么了。”

洋河,一条从北向南独立入海的大河,它穿山越岭进入平原,绕抚宁城西而过,向东南朝渤海奔去。20世纪60年代,洋河上游修建了洋河水库,灌溉着下游万顷良田。

北戴河新区留守营管理处西河南村坐落于洋河西南。村庄自清康熙年间开始种植水稻,至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鼎盛时期,这里曾有着二十多万亩水稻良田,大米产量惊人,远销京津冀,甚至出口至国外,“留守营大米”成了响当当的“铁门面”。十多年前,因为附近的工业建设,水源污染严重,种植业又极其辛苦,渐渐地,“留守营大米”从当初的“家喻户晓”变为“销声匿迹”。

46岁的陈继东就出生在西河南村。

“2012年,我给朋友家送大米,可是对方却直接拒绝了,说我们这地方的米没法吃,都是被污染的。”回忆起10年前大米被拒收的场景,陈继东仍很心痛,“我清楚记得,小时候用家里的大米熬粥,一揭锅,粥上面漂着一层米油,满屋飘香。怎么现在就成了遭人嫌弃的残次品呢?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现在应该换我为它做些什么了。”

那时,陈继东在中阿化肥公司做销售,工作稳定,收入也高。因着这一份无法割舍的乡情,本已走出乡间的他毅然返回这片土地。承包20亩土地,陈继东创办起了家庭农场。由于村子附近有造纸厂,坊间流有“西河南水土尽被污染”的传言,于是他引来洋河水,开启了优质稻米种植的探索之路。

喝水容易挖井难,吃米容易种粮难。2013年,刚刚开始水稻种植的第一年,陈继东就遭遇了事业第一波“滑铁卢”——倒伏。

倒伏,是指直立生长的作物成片发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水稻倒伏严重时,产量甚至可降低一半以上。没有办法,陈继东只能提前进行收割。虽然收割提前了,产量不多,但他将收获样本送至技术中心进行化验,农残物、重金属、有害生物等均未检出。

得知这个结果,陈继东的干劲儿更足了,他把自己在中阿公司从事十多年农化服务中学到的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毫无保留地用于水稻种植中。为了选到合适的种子,解决更多的种植问题,他还四处寻访专家。没有预约,他常常在门口一等就是一天。所有这些执著,只为复原儿时记忆里那碗香气四溢的大米粥。


联合收割机经过稻田里的性诱测报标准诱捕器。


“我不怕失败,因为从失败中才能总结出经验。”

2016年,陈继东的家庭农场以过硬的种植功底承接了国家冀东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的各项试验任务,这是我市唯一一个国家级别的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这对一心想种植冀东地区最优质大米的陈继东来说,是实现梦想的舞台,但同时也意味着他要接受各种严峻艰辛的挑战。

“最初,由省水稻研究所提供水稻原种,咱们试验站进行原种培育试验。”陈继东说,所谓原种,就是第一、二代处于试验培育阶段的、没有经过杂交的原始稻种,是用来做各种品种选育试验的“母体”。正因如此,业内对于原始稻种有着“前三年、中三年、后三年”之说。“前三年是水稻生势试验、中三年是续势试验、后三年是生产试验。”陈继东说,这种试验前后长达9年时间,才能根据各项试验种植指标,综合测评确定一个品种选育是否成功,才能对成功遴选出的品种进行普及种植推广。


联合收割机将收获的稻子脱粒装车。


2016年,因为选育品种种植试验失败,陈继东损失10万余元;2018年,140亩水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种苗全部没有成活、颗粒无收,种植试验损失40多万元;2020年,水稻新品种选育试验种植失败,损失面积17亩……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打击,陈继东却说,他不怕失败,因为从失败中才能总结出经验。

岁去弦吐箭,流水十年间。如今,北戴河新区冀东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已在严谨审慎的科学种植实践中,为国家冀东地区选育水稻种植新品种1000余种、玉米新品种24000余种、小麦新品种500余种。这里的大米从当初的“万人嫌”成了“不愁卖”,远销山东、河南、海南等地。

稻谷进仓。

“传统水稻种植中,老百姓最大的追求就是高产、丰产、多打粮,比较看重‘量化’。要培育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优质稻米,一定要追求‘质化’。”生长期170天左右、口感好、人工除草无公害……说起他的这捧米,陈继东简直就是“按头”推荐:“你闻闻这味道,米香醇厚;看看这米油,细腻黏稠,可不就和咱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嘛!”


陈继东介绍墒情检测系统。


“有了科技支撑,现代化种植再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试验田里,一处“沙漏”般的装置格外有趣,记者更愿称之为二化螟界的“仙人跳”。

二化螟属螟蛾科,蛀食水稻茎部,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这个大“沙漏”下部放置带有雌性或雄性二化螟味道的诱捕剂,再根据被诱捕的二化螟数量做监测。

除了这个“二化螟仙人跳”,田里还有虫情监测系统,针对所有虫类。打开“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装置,虫情测报灯可将在大田中收集捕获的虫情样本通过传送带传送到自动拍照装置下,即时进行自动拍照,同步自行上传电脑存储,并上传农业农村部虫情样本库比对,从而得出虫情具体情况,为绿色防控提供精准数字信息。

“原来农民种地全靠经验,比如地泛白了说明碱大,需要浇水,可是当症状已经显现出来的时候,再浇水就晚了。”陈继东说,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及时监测地下酸碱值,为原种培育提供更严谨的数据支持。

“从原来的靠天吃饭,靠经验吃饭,到现在有了科学数据提供支持,种植再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一定能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品种水稻品牌。”陈继东非常有信心。

去年,在完成品种试验后,陈继东面向消费市场推出了“定制磨米”销售。所谓“定制磨米”,就是客户需要营养价值更高的糙米或是胚芽米等,可用先进稻谷加工机械,对稻谷进行定制加工。绿色、高端,定制稻米一经推出就火爆了“朋友圈”,“冀东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自产原种米”在高端绿色稻米品牌打造上迈出了扎扎实实的第一步。

今年5月,试验站最新引入野生原种水稻品种27种,进行包括病虫害防治、绿色无公害、数字化农业、土肥水等专项试验,有7个新品种原种水稻和两个野生濒危物种试验成功。陈继东说,它们具备较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可在冀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有望走上百姓的餐桌。

如今,试验站已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镇的农户,在1万多亩农作物种植中向着数字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发展方向稳步迈进。

“希望在我的试验田里筛选出本区域最优质的种子,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一份贡献。”黄澄澄的稻穗覆盖着西河南的土地,也给陈继东的两鬓着了霜。

十年间,四季流转,土地无言,幸而还有远处一台台收割机不断轰鸣着向世界宣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编辑:薛佳麟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