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爱上秦皇岛的美】这里是世代传承的守望
2023-08-03

全媒体中心 记者 杜楠 林涛

北靠燕山、南临渤海的秦皇岛,是一座有山有水的城市。沿燕山山脉蜿蜒起伏的是223.1公里长城,东边以山海关老龙头为起点,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城子岭口。这条“巨龙”将山海相连,也是我国长城建筑最精美、体例最齐全、军事防御体系最完备的重要区段。

日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正式定名。记者 李铎 林涛 杜楠 摄

青龙官场乡八道岭村长城保护员李付生,负责巡查的是这段长城的中间部分——重峪口段,大概6公里长。今年59岁的李付生,从小在长城脚下长大,对长城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熟悉。“没事儿就爬上来看看,摸摸这块石头,摸摸那块砖,夏天有时候晚上睡在敌楼里,特别凉快。”李付生说,他对长城感情特别深,一想到这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就非常自豪。

多年来,李付生自发地爱护着长城。2016年,他被聘为长城保护员后,每年有1500元工资。这点钱不够干啥,但李付生觉得这是一种认可,他干得越发认真。

李付生在巡查中。

2018年9月20日,李付生对这个日子记忆犹新。当天,他像往常一样去巡护长城,清晨出发,爬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半山腰的一处敌楼附近。他忽然发现,附近泥土中露出一点圆圆的石头一样的东西。李付生好奇地开始挖,没想到这个东西非常大,越挖越深,费了好大劲才挖出来,是个足足300斤、近似圆柱形、中间有一处凹陷的大石头。李付生意识到,这可能是很古老的东西。

随即,李付生联系到相关部门,带领专家再次登山查看。经专家鉴定,这是一个巨大的石礌,是古代长城上使用的一种武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海港区板厂峪段长城。

“专家说小一些的石礌比较多,这么大的很少见。”李付生回忆说,怎么把石礌运送下山成了大问题。接下来的5天,怕石礌被损坏,李付生6次登上长城,守护在石礌旁边。“最后一个晚上,我就睡在敌楼里,生怕出差错。半夜太冷被冻醒了,只好哆哆嗦嗦下山回了家,可天亮前又爬了上来。”李付生边说边笑,“最后我们几个人小心翼翼,慢慢地把石礌滚下山坡,才终于放下了心。”

赤诚之心可见一斑,目前,全市像李付生一样,每日巡查在长城线上的保护员有近百名。2003年,我市在全国首创长城保护员制度,政府给予资金补贴,聘请专人分段保护长城,巡查范围涵盖了所有重点长城段落。

“我守护的这段长城,说小了,是秦皇岛长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大了,那可是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一部分呢。”李付生说,党和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秦皇岛的长城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的重点建设区,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和保护措施都在全力推进和实施中。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员,他倍感自豪,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李付生说,这里就是发现石礌的地方。

除了守护好身边这段长城外,李付生还时刻关注着秦皇岛长城保护的重大动作,居住在长城沿线的人们的生活也因长城变得更加美好。在山海关角山山麓、长城脚下,一座宏大的国家级博物馆正在奋力建设中。就在不久前,这座博物馆正式定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李付生说,这么重要的国家级博物馆建在秦皇岛,秦皇岛长城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开馆了,他要第一时间去看看。

让李付生欣慰的是,不但国家重视,身边自发保护长城的人也越来越多。来踏青的驴友会自动带走垃圾,村民们爱护长城的意识越来越强。李付生觉得,在大家的共同呵护下,长城迎来了国家制度性保护新契机,古老沧桑的长城,必将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扫描二维码观看新闻视频



编辑:薛佳麟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本地要闻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