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厉行节约是一种社会责任
2020-08-18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以前那句著名的口号“发扬节约一厘钱精神”,以及诸如随手关灯之类的节约措施,至今记忆犹新。可惜的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节约似乎已变得不合时宜,甚至被人讥为“小气鬼”“铁公鸡”。正如清末著名思想家唐甄,针对当时社会的侈靡现象所揭露的那样:“谓之能吏,市人慕之,乡党尊之,教子弟者劝之;有为吏而廉者,出无舆,食无肉,衣无裘,谓之无能,市人贱之,乡党笑之,教子弟者戒之。”这种对侈靡和贪黩鼓励和怂恿的舆论导向,令人忧虑。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无论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讲,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应该看到,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
      要持续过好“紧日子”。这个“紧日子”不仅仅是勤俭节约、节衣缩食和勒紧腰带过日子,其中更包含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创新进取、殚精竭虑的艰苦奋斗之意。唯有做好长期吃苦和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拿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毅力,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才能用当前的“紧日子”换来未来的“甜日子”。
      主人翁意识还要强一强。生活中,我们常常闹电荒了才想起随手关灯,到水资源日渐稀缺了才想到要节约每一滴水。显然,人们只是把节约当成权宜之计,而远非社会责任、精神境界和生活理念。而节约的意义远不止节约了多少能源和资金,更在于一种精神的回归,在于认识的升华,即把节约当作事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战略性大事。
      管理上要用“绣花功”。如何拨冗去繁,避虚就实,消除无效管理,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既要促进思维转变,又要推动效能提升;既要管好“钱袋子”“款单子”,又要“花小钱”“办大事”;既要拧紧“节流阀”,又要疏通“开源渠”。于政府而言,不仅要念好抠字诀,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还要会打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紧要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厉行节约中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在举手投足间展现深植于心的素养,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时尚!

作者:翟宏军

编辑:王俏

责编:刘福庆

终审:张晓阳 王勍


分类: 时评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