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农业现代化呼唤新型农民
2020-12-15
       拥有双学位的海外留学生陶向琳,2015年回到家乡昌黎县龙家店镇杨封台村,选择当农民。从开始流转土地140亩到现在的1900亩,购置了全套的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完全机械化。陶向琳还成立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00多户。(据11月17日《秦皇岛日报》)
       陶向琳当初选择回村种地,迎来的不是掌声,而是冷言和质疑。好容易从“农门”跃入“龙门”,却又重回“农门”,那些世俗观念根深蒂固的人们确实难以理解。现在,我们要给陶向琳的这种“逆向选择”送去掌声,因为农村来了陶向琳这样的新型农民,让人看到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说陶向琳是新型农民,是因为他和传统意义的农民大不相同,有了质的飞跃。陶向琳新在什么地方?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等等,是新一代有文化、重科学、会管理、懂经营的农民。农业现代化呼唤这样的新型农民。陶向琳在农村创业的成功实践,解除了农村“谁来种地”的担忧。
       “谁来种地”的担忧有其产生的背景。农村实行“大包干”后遇到了新问题,“大包干”能让粮满仓,但难以钱满袋。为了增收致富,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在家种地的大都是老人和妇女,人们戏称是“3860”部队。老人和妇女不是不能种地,但相比而言,无论从学历、体力、技能和科技素养上都不尽人意,在经营管理上比较粗放,机械化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不高。担忧“谁来种地”,不仅是指传统的春种秋收,还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农村缺乏高素质的后备军和生机活力,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由此产生了“谁来种地”的担忧。
       陶向琳这样有高学历的青年立志到农村创业,就使“谁来种地”的担忧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农村注入青春活力,带来生机朝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陶向琳就是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野来了陶向琳这样“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使农业出现新气象、新局面。
       实现了规模化。陶向琳现已流转土地1900亩,年产粮食700吨,年销售额百万元,实现了规模效益。有了可观的收入,未来就有干头、有奔头。
       实现了机械化。陶向琳流转的土地成方连片,就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他先后投资300多万元,购买了全套大型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播种收割到脱粒烘干再到秸秆还田等全程的机械化,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田作业实现了完全机械化,陶向琳有条件实行冬小麦、玉米、春小麦轮作,实现一年两种两收,提高了复种指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成倍提高,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带动了小农户。陶向琳成为种粮大户,产生“母鸡带小鸡”的效应,对众多的小农户起到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他组建了合作社,吸收100多户农民加入,有了靠山,种地更轻松、更科学,效益更高。就是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周边农民,也可以通过托管方式或雇佣他的各种农业机械进行作业,享受到机械化的高效率。

作者:张汝明

编辑:王俏

责编:刘福庆

终审:张晓阳 王勍


分类: 时评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