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港城议事】 农民咋增收?可学王汉沟
2022-06-21

□王绍和

全村400户,家家有分红——抚宁区大新寨镇王汉沟村的这一“景象”(见《秦皇岛晚报》),在让该村村民“乐得合不拢嘴”的同时,也为其他村指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好途径。

近几年来,很多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而在村里务农,往往收入寥寥。原因何在?“市场经济的‘脚’太大,咱一家一户这‘鞋”太小,穿着不合适啊!”有位村干部的此说,道出了“症结”:搞“种、养、加、销”在内的大农业,市场信息、实用科技、生产加工、品牌塑造、拓展销路……诸多要素不可或缺。面对浩如烟海、时有变化的市场经济,户自为“战”当然难以应对了。这种“鞋”小“脚”大的窘境,直白地讲可归纳为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经济的大格局不相适应。

提高组织化程度,“生产队”的老路不能走——“归大堆”“大呼隆”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那咋办呀?新路何在?王汉沟村给出了成功的样本:在“两委”的领导下,着眼壮大集体经济,在“支部+村委+合作社+运营公司”的框架下,创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乡径运营公司、集体资产合作社和黄桃种植、交通运营、民宿运营等专业社。

按照市场要素组合的这种机制,彰显了鲜明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村民变股民,集体力量大,实现了抱团闯市场;资源变资产,合理地配置,生产力潜力得到了发掘和释放;市场化运营,公司化管理,激发调动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新机制,见佳效,这个地处抚宁北部的小山村,基础、资源条件并不咋好,然而去年全村集体资产达到1800万元。从运营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村一户不落地分了红。

王汉沟村的路子固然好,但向其学习不宜停留于表面,而宜深悟其真谛——遵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在提高组织化的程度上切实地给力。简单“克隆”、照抄照搬不可取,可取的是“各有灵犀各自探”,努力创造符合村情、适应市场的切实可行的组织样式和架构。

学习王汉沟村的好机制,各级不宜坐等上级要求,而宜主动担当和作为——努力做到县(区)乡(镇)有谋划、农口部门有指导、村“两委”有行动才是。“一刀切”“齐步走”不可取,可取的是以点带面、批次推进——已建专业社的,可借鉴该村抓完善、促提高;条件较好的村,不妨率先学习、走在前列。消极畏难的情绪要不得,迫切需要的是跳出小天地,扫描大市场,开动脑筋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在创新创造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用真功、使实劲。借鉴这条好路子,还亟需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宜“牛不喝水强摁头”,也不宜当群众的“尾巴”,而宜采用参观见学等途径宣传发动、释疑解惑,求得群众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上下齐心,真学真做,让王汉沟村的“同类项”多一些,让更多的农民依靠务农、就近增收,不是没有可能,而是颇有希望吧?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


分类: 时评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