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牢固树立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理念 筑牢防震减灾工作防线
2020-07-28

7月12日6时38分,唐山市古冶区发生的5.1级地震,再次给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敲响了警钟。地震系统内有这样一句话叫“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地震一旦发生,生死存亡就在瞬息之间。如今地震预报还是世界难题,在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的同时,树立全民危机意识,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防患于未然显得尤为重要。


7月28日是唐山抗震救灾44周年纪念日,我市位于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宁河-滦县地震构造小区东部边缘,濒邻唐山老震区,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分别从西南和东部通过,地质构造复杂,几乎每年都有可记录的地震发生,虽然没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但防震减灾任务依然艰巨。我市应急管理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理念,认真落实上级《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和《共同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防震减灾工作卓有成效。




健全综合减灾体系

构筑防震减灾坚固壁垒


近日,市应急管理局与河北省地震局秦皇岛中心台签署防震减灾合作框架协议。协定围绕监测数据共享、台站建设与管理、地震应急救援、防震减灾宣传、地震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建立定期交流协调机制,共同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为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今年以来,市应急管理局通过防震减灾宣传、灾害信息员培训、安全执法检查等多措并举,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2014年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通过制定标志标准,加强规范管理,推动我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近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王家喜队到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两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实地检查。王家喜说,应急避难场所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避难场所管理部门一定要压实责任,落实专人管理,做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王家喜要求各相关部门做好避难场所总体规划,强化各项准备工作,做到有预案、有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如何指挥、如何安置,都要做到心里有数。要认真总结全国各地疫情应对中的经验教训,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规范避难场所各项功能区建设,做好各项设施的管理维护,加强各避难场所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建设合格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管用的问题。按照避难场所创建工作部署,海港区、开发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近期也分别对辖区内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达标,满足城市应对重大灾害需要。


强化防震减灾主题宣传


为切实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和实用技能,市应急管理局以全省防震减灾日为契机,走进社区、公园、广场等场所,通过分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并解答有关防震减灾方面知识。此外,市应急管理局以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为载体,以地震常识、农居抗震、应急避险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围绕“7·28”河北省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周、国际减灾日等重点时段,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方式开展防灾减灾宣传,选取海港区河北大街沿线45个站点播放视频短片《地震预警是怎么回事》,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切实提高民众防震减灾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8所,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4所,逐步建立起稳定的防震减灾宣传阵地。



强化震害监测预报预警


据悉,我市建有4个数字化测震台站和3个数字化前兆台站,全部正常运行。市遥测地震台网实时接收辖区及邻近省市的15个台站信号,辖区内地震活动监测能力达到1.5级。依托河北省区域烈度速报台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我市100个烈度速报台站和区域烈度速报中心建设任务,进入试运行阶段,弥补地震监测能力不足的薄弱环节。各县区均建有宏观观测点,监测手段包括流体、动物观测等不同方式。分析预报工作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对影响我市的有感地震均及时做出了震后趋势快速判定。全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抗震救灾应急处置


针对地震灾害发生时间上的突然性、影响上的广泛性和处置上的复杂性,市应急管理局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统一,着力提升全市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并适时组织修订,动态管理,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生命线工程单位、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校“全覆盖”。同时,该局开展各级各类应急综合演练,提高了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实战能力。


夯实震害防御基础

深化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落实




自我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全市各县区应急管理局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勇于探索,不断谋求应急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做法,积极推进大应急体系建设,为防震减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卢龙县应急管理局把防震防灾救灾职能统一并入应急指挥中心,做到大方向统一,小职责协调,并融合统一具体工作和业务,全面开启相关工作,把防震减灾救灾工作融入应急管理日常工作中。同时,卢龙县应急管理局在《卢龙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基础上,根据机构改革后部门重组、人员调整情况,对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了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并充实应急物资储备,一年来,共购入80万元的帐篷、板床、棉被、棉衣、铁锹、铁镐、大锤、小锤等各类应急物资,目前卢龙县城区已设立3个紧急避难场所,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出了应急棚宿区,设立了应急供水、应急厕所等标识牌。



青龙满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成立联合施工检查组对在建项目进行检查,重点对照施工单位的图纸与审批部门是否一致,查阅监理部门记录、档案等,确保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安全。


同时,青龙满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持续加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力度,在原有民族文化广场、龙岛公园两处大规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础上,结合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在学校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并谋划中心乡镇、村等农村基层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村民活动广场和集贸市场等作为避难场所。宣传工作方面,青龙满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由县城人口密集场所向农村基层倾斜,在“7·28”等纪念日,深入中心乡镇和农村集贸市场等地,在强化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在传统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利用防震减灾助理员短信、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扩大宣传规模、宣传范围,大力提高农村群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应急逃生能力。


掌握科学地震知识

提高社会抵御震害能力


一、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孕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变化现象,人能直接察觉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利用仪器测出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


二、防震日常准备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做好日常防震准备是降低地震灾害风险的有效方法。

(一)制定家庭防震预案

1.家庭成员平时要熟悉地震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方法; 

2.找好紧急避震的地方,如卫生间、坚固的桌子下等,熟悉逃生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

3.准备医疗急救包、食品、饮水、哨子、手电筒,放在找好的避震处;

4.约定好家庭成员疏散后集合地点;

5.进行紧急避险演习和一分钟紧急疏散演习。

(二)检查和加固住房

1.固定住高大的家具,防止地震时倾倒;

2.固定住悬挂物,防止掉落伤人;

3.较重物品不要摆放在高处,防止地震时坠落;

4.清理杂物,保持门口、通道畅通;

5.易燃易爆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

(三)识别地震谣言

1.地震谣言通常有如下特点:“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2.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三、避震逃生要领

(一)冷静应对地震

一旦遇到了地震,我们不能惊慌,不要盲动。根据感觉判断地震大小远近。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发生地震时,晃动时要进行紧急躲避,等晃动结束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二)室外如何避震 

在室外,安全的地方是平整的空地,要远离有倒塌危险的建筑物、山坡、山崖等。就近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注意避开建筑物或悬挂物,如:楼房、水塔,立交桥、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等。

(三)室内如何避震 

在平房,保护好头部尽快转移到室外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转移到室外,寻找坚固安全的空间躲避,如坚固家具下、内墙墙角、小开间房间,再伺机转移到户外。不要躲在房梁下、窗户边,不要破窗而逃。

在楼房,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寻找室内较坚固安全的避震地点躲避。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上去,不要到外墙边或窗边去,不要乘坐电梯。

在公共场所,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选择坚固安全的地点躲避,不要急于涌向出口,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不要乘电梯,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四)震后脱险逃生

如果被压埋,要尽快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设法脱险。设法避开不结实的倒塌物,搬开杂物扩大活动空间,利用砖石木棍等进行支撑加固;寻找水和食物,不要随便使用电源、明火等;闻到煤气、异味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五)加入互救行动

挖掘被压埋人员时,要保护好支撑物,先露出头部,清除口鼻内异物,保持呼吸畅通,不能生拉硬扯;一时无法救出的,立下标记,等待救援;救人要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先多后少、优先救助儿童的原则。

(六)前往应急避难场所

大震发生后,千万不要住进危房,要赶赴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为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比如,应急指挥、应急物资发放、应急棚宿、应急厕所等。

监制:任崇生

分类: 应急管理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