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文章详情
王家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2022-04-23


图片说明:原文刊发于《秦皇岛发展研究》2022年第1期(总第70期)和调研参考2022年第2期。市长丁伟批示肯定:“家喜同志的调研和思考深入,有关对策建议系统可行。可积极推进。”


应急管理作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着眼于我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速提质发展,就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为加快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一、我市应急管理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及成效

我市2018年底启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坚持边摸索边实践、边应急边建设,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强化应急准备,构建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抓好安全生产、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全市应急管理大的体制已经明确,新的机制基本形成,力量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日益显现,基本实现了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基本实现了应急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基本实现了向多元灾害事故救援的转变。

(一)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防灾减灾体制改革和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市、县、乡三级应急管理机构按时序全部组建到位,体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系统构建应急体系、责任机制、安全治理、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减灾救灾、监管执法、基层基础、智慧应急、锤炼铁军等支撑板块,搭建起应急管理工作的“四梁八柱”。理顺部门职责,清晰“防与救”“统与分”的工作边界,基本解决条块分割问题,实现应急管理一体化。调整完善各级安委会、减灾委和防指、森防指、抗震指等议事协调机构的组织架构和运行规则,进一步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应急管理协同联动的综合统筹机制基本形成。

(二)安全生产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出台实施秦皇岛市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市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包联责任制度和责任清单、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分级分类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细化完善巡查考核、日常调度、追责问责,强化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推动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办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等深入实施,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通过推进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双控”机制建设,大力开展全市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重大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管控治理,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完成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确定的目标任务,2020年工矿商贸领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3.3%和66.6%,开创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三)灾害事故防御能力明显加固。建立监测预警、常态摸排、风险会商等8项制度机制,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应急系统率先完成普查清查工作,录入清查数据词条5245条。开展防汛、地震和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对全市74座非煤矿山、163座尾矿库进行专家会诊和安全风险评估,对全部38座山谷型、傍山型尾矿库进行排洪系统检测,完成基于遥感影像和经验估计的区域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初判工作,统计标绘各类建筑1262246栋,摸排涉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243处地质灾害点,逐一落实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分期分批整改应急避难场所,市域42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安置4.78万人紧急避险。储备2398余万元的应急救灾物资,与37家商超、4家物流企业签署紧急供应运达协议,可满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需要。建立11项防止受灾困难群众因灾致贫返贫支持政策和措施,筹措救济资金3569万元救济人数220998人。农房保险已覆盖7个县(区)468435户,提供风险保障211亿元。

(四)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显著增强。组织修订《秦皇岛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手册,健全完善了全覆盖的“1+30+44+N”应急预案体系。出台《秦皇岛市军地联合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实施方案》,遴选127名应急管理专家,组建防汛、防火、地质灾害、危化事故、矿山事故、海上搜救、赤潮处置、溢油处置等24支军地应急救援队伍。统筹整合消防综合救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蓝天救援、地震和抗洪抢险救援等专业救援力量和社会救援力量,促进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开展安全生产、紧急疏散、消防、防汛、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应急演练864余场,累计近12.8万人次参与。消防救援实现了“五分钟邻近力量先期处理、七分钟灭火战斗组到场扑救、十分钟后续力量协同作战”的目标,应急救援直升机将医疗队伍投送到事发地、紧急救治运回重伤人员仅用30分钟。

(五)科技信息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了重大危险源企业、危化生产企业监测预警系统,对地下矿山、生产运行的头顶库及三等以上尾矿库安装了安全风险智能监测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能力稳步提高。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一期项目建成,将防汛、抗旱、防火、城市内涝、地震、气象、生态、交通、交警、治安以及重点企业、重大危险源、地质灾害点等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平台,具备了道路交通、水库水网视频监控,地震预警监测、省市县三级视频互联互通等功能。矿山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应急管理部的认可和支持,建成后将满足未来10年内矿山重大灾害事故防控技术验证需求。我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部委规划,即将启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二期项目建设,风险预警、智慧应急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一)建设清单化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责任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制度力量。积极贯彻“明责到人、任务到岗”工作思路,抓住“清单制定”这个关键环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一线员工”这个关键群体,清单式细化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把责任“落实到岗位、具体到措施、规范到行动、验证到台账”。坚持以党政领导责任清单为统领,以部门监管责任清单为纽带,以企业安全责任清单为聚点,全面推行以单定责、照单履责、按单述责,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将应急管理履责情况纳入述职考核、巡视、巡查内容,加快开发运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信息化网络监控平台,强化实时跟踪、动态提醒,线下履职、线上监控,网格监管、精准督查,实现“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核查、责任可追究”。

(二)建设实体化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应急指挥是应急能力的大脑中枢,直接决定应急处置水平。“十四五”时期,应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管理委员会,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重点推进应急指挥机构常态运转、实体运行,按照“上下基本对应”原则,理顺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地质灾害救援、气象灾害防御等指挥机制,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上下贯通、衔接有序。同时要分级明确灾害事故指挥关系,完善分级指挥和队伍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有效提升突发事件指挥水平和整体应对能力。

(三)建设系统化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重在建立完善系统化的安全风险化解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从理念上,要从快速响应向风险预防转变,从传统的救灾减灾向韧性提升、风险治理、协同应对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从手段上,充分应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成果,积极推进科技信息在公共安全治理方面的应用,提高安全风险自动监测、智能评估和监测预警,进而实施精准治理,做到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从靶向上,继续把安全生产作为基本盘基本面,持续健全完善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的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切实把防灾减灾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系统推进“十四五”时期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防范能力。从操作上,要利用谋划编制“十四五”应急管理规划之机,明确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制度措施,明确各级各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公共安全治理责任和任务,推动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和源头治理。

(四)建设实战化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坚持一切向实战看齐,一切为应对最艰难突发险情做准备,必须把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军地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强化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发展,优化全市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形成全市“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要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健全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实战牵引的备勤训练模式,组织开展多灾种实战化训练,推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从单一类型救援向应对多灾种复合型应急救援队伍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要研究制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抢险救援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应急调用、培训选拔、激励评价等机制,推动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优化基层信息员队伍结构,打通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五)建设标准化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十四五”时期,要抢抓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对标国家出台的灾害防御标准要求,加快构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重点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监测预警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责任落实监控平台、航空护林站、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地震灾害防御、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管理实训基地等重点工程。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海岸带保护修复、防汛抗旱水利提升等工程,提高各类设施安全性和灾害预防水平。同时要积极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工作,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抗救能力。

(六)建设统筹化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当前我市本级及各县区应急物资保障存有很大短板。要强化规划引领,尽快优化应急产业布局,完善应急产业政策体系,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原秦皇岛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改扩建,规划占地面积18000㎡,建筑面积11000㎡,配套建设消防水池、专业堆场、停车场、室外绿化等;积极推进昌黎县、卢龙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海港区、抚宁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的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和救灾物资储备库合建工作。研究制定全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办法,统筹建立重要应急物资目录,明确物资储备规模,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救灾物资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完善救灾物资代储、联储、协议储备应急供应机制,建立应对重大灾害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跨区域调度和快速运达机制,做好应对极端情况下峰值需求的物资准备。

(七)建设智能化的科技信息支撑体系。没有科技信息化就没有应急管理现代化,要把科技信息化工作当作全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作,与应急管理事业一体化推进。重点完善市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优化应急指挥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大数据决策系统、视频会商系统等软硬件系统,完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异地会商、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在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下,持续完善市应急管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强化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风险隐患智能报警、网上远程协同指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网络建设,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推进事故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转化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八)建设科学化的应急管理法治体系。预案体系和法规标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平时牵引应急准备、战时指导应急救援的作用,以实战、实用、实体操作为目的,加快推进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编修订工作,加强应急预案评估,推动应急演练、评估和考核工作,着力优化应急预案执行,把任务分工细化到部门、到岗位、到人员。要加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制度对标制修订和推广使用等各项工作,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法规依据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九)建设全民化的安全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第一道防线。要持续完善全民应急管理教育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应急素质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各行业部门单位干部职工的应急管理培训,大力开展“开工第一课”“安全同行”以及安全宣传“五个一”等宣传教育活动。以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为牵引,推动城市安全文化建设向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等基层单位延伸,提高全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工作格局。(作者: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家喜)



文字整理:石鑫

监制:任崇生
分类: 应急管理
秦皇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