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让这片红色热土“富”起来 青龙吉利峪村“扶贫车间”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信息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5-14 11:07:39


记者 赵洁娜 

小兔子、小老鼠、手工缝制……看到手机里“装满”的布偶制作教学,若猜想手机的主人是位心灵手巧的姑娘那就错了,这些都是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驻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乡吉利峪村第一书记何启东近几个月来的微信收藏。为了帮助村民致富,这个大男人可是操碎了心,“自己不先整明白了,怎么能教好她们呢!”何启东笑道。

吉利峪村属于“十三五”贫困村,由秦皇岛军分区、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驻村工作队共同帮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0户,共1028人,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一半,到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4月23日,记者走进吉利峪村,千亩栗苗,满山翠绿;革命史馆,庄严肃穆;23.6公里生产作业路,村民驾驶三轮车便可到达自家田地,昔日的贫困村焕发着别样生机。

“扶贫车间”让我在家门口就业

“地也照顾了,家也照顾了,老人也照顾了,忒好了!”23日上午,55岁的韩翠芳正在炕头上穿针引线,缝制手工。黑亮亮的眼睛、胖乎乎的身子、两只竖起的长耳朵,不一会儿工夫,一只民族风布艺小兔子在她手上一点点缝制成型,“还差个小围巾就全做好了。”韩翠芳笑着说。

韩翠芳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她手中的布艺加工正是驻村工作队引进的扶贫项目。为了让村里妇女有活干,有钱挣,2019年,驻村工作队与法咪丽(北京)文化传播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通过代加工模式,由公司提供生原料、商品样板和课程培训,村民只需按要求制作,成品由公司统一回购。

“这可和平时在家做的手工活不一样,看着挺简单,刚开始手艺不行,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何书记知道,那都不像样。”韩翠芳咧嘴笑道。
回收的公司离得远,很多技术上的问题鞭长莫及,何启东便当起老师,自己先学会制作工序,再挨家挨户指导。有些村民晚上边看电视边缝,结果缝得七扭八歪,还有的村民缝好的成品随手就往炕上一扔。“这都是要销售的商品,屋里做饭生火要是弄上味道怎么行?”于是,何启东又给她们每人配了眼镜、电子秤、包装袋,做好的成品要求立刻放到包装袋中,并且规定白天缝制,晚上只能塞棉花,棉花的克数也要统一,一遍又一遍,反复嘱咐。

“小兔子4块7一个,小鱼5块钱一对儿,做的最多的是小老鼠,全村已经做了五六千个了。”随着妇女们技术越来越好,收益也越来越多,韩翠芳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到,“以前靠种地,一年下来一个人只有两三千块钱收入,现在好了,做这个一个月都能挣1000多,日子有奔头了。”

目前,全村已有40多名妇女到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多人,总收入约4万元。她们缝制的手工艺品被销售到上海、成都等城市,有的还远销海外。疫情防控期间,村里将“扶贫车间”的十余台工业缝纫机分发到村民家中,村民在家即可开展手工制作,防疫和脱贫两不误。
千亩栗苗绘就“绿色脱贫”

在村委会,两个白色的塑料大桶格外引人注目,掀开盖子,一股浓郁的水果香扑鼻而来。

“这是我前几天和技术人员刚做的酵素,里边是苹果和糖蜜,绿色无公害。”

“那这个能吃喽?”记者忍不住询问。

“都是能吃的东西,用这个代替化肥能省不少钱呢,来村部的人多,方便参观学习,现在村里不少户都做了。”

何启东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我这两桶一共200斤,100斤苹果花了100元,加上红糖蜜,这点料加一起不到200元,每次施肥用4两配比40斤水。同样700棵树用化肥得1500元,用这个不到200元就行,过些天,村里的板栗林长好了正好就能用了。”

何启东告诉记者,吉利峪村总面积19.5平方公里,耕地2071亩,村大地多,主导产业为玉米种植,板栗面积虽过千亩,但由于管理技术落后,虽树多果少,但收益较差。为促进板栗产业发展,工作队向村民免费发放4万棵板栗树苗,扩大板栗规模700亩。同时,协调高校教师、农业专家来村授课,组织农户外出学习参观。

“以前剪也不敢剪啊,这么粗的枝长那么高,结不了多少果。”山坡上,正在给板栗苗嫁接的农户樊荣林坦言,“以前总以为是地和品种不行,后来村里带我们去外地参观,人家那条件还不如我们呢,产量还比我们高,还是我们管理技术不行啊!”如今,每当剪枝季节,村民们亲自上手,不仅节省了雇工费,栗树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全村空地栽满板栗,十年后将漫山成材。

铭记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谢谢工作队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特别是深入挖掘村里的红色历史,这么好的展现出来,如果你们不做这件事,我们这一代人没了,这些历史真的就消失了。”任职30多年的老村党支部书记张燕感慨。

何启东告诉记者,吉利峪村地处革命老区凌青绥革命根据地腹地,是抗日战争时期重要的交通枢纽站,19位吉利峪村民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纪念这段历史,驻村工作队与秦皇岛军分区等共同谋划了吉利峪村革命历史展室,包含各种展板与文物,并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前几天,何启东在微信里看到有村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妈妈说自从老家有了工作队……特别有奔头、有干劲,如果自己会写文章一定要好好歌颂他们”。 何启东感言:“没想到给我们这么高的评价,这都是我们应做的啊!”

防火器材库、国防书屋、400平方米村民中心、1400平方米文化广场、6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扶贫带来的变化,何启东也已成了村民的自家人,随他一路走来,谁见到都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吉利峪村又在开展新的项目,村部周边环境提升、双拥文化广场建设、‘扶贫车间’扩大产能、全村文化氛围宣传等等,相信这些项目会让村庄更美,群众过得更幸福。”何启东说。

编辑:郭小溪

责编:刘福庆

终审:张晓阳 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