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中国节·端午】话说端午节
信息来源: 网信秦皇岛 | 发布时间:2020-06-23 21:12:42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们家乡民风简朴,就叫“五月节”。在其他地方,端午的叫法很多,如:午日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
  过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在我的家乡,除去春节以外,就剩下五、八两个大的节日,俗称“五八大节”。
  包粽子是五月节的第一大节目。我们那里不叫粽子,“粽”发“正”音,叫正子。粽子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据说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粽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北方粽子多是简单白米、赤豆、枣,蘸着白糖,多以斜四角或三角常见。而在南方,粽子口味丰富,鲜肉、豆沙、蛋黄、排骨、蜜枣、莲蓉等皆可包入,形状多体现地域特色。我们家乡包粽子用的是芦苇叶,农历五月,海边的苇塘野苇正旺,家家户户都有人去打苇叶。打回家后,用水洗净。由于沿海,过去生产队专门有地块儿种植粘稻,所以粘稻米每家都有。水泡过的粘稻米瓷白颜色,四五片苇叶挽成三角形,里面装满稻米,把苇叶窝过来,盖住稻米,用细麻绳捆扎。我们家乡的粽子是一串一串的,大概一串十个。包好之后,上屉大火蒸。蒸熟后,挂在门楣上,半个月不会变质;或者有的人家就放在清水里浸泡着,也能起到防霉的作用。吃的时候,或蘸白糖,或吃原味儿,苇叶清香浸入粘米中,实在是一道美食。包粽子放入大枣,葡萄干之类,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插艾在农家是必不可少的。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在我们的家乡,田间地头,沟渠土坎,房前屋后,沿海沙滩,到处都是。五月节将新鲜的艾枝插在门楣中央,习称插艾。梁人宗懔在《荆梦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表示驱邪避灾,确保平安的意思。
  民谚说:“清明插柏,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瘴。艾,我们叫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过去,我们家乡就以干艾编成“火绳”,夏天晚上在室内点燃,用以驱蚊。过去五月节,还有一个系五彩丝线的习俗。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看来,过去民俗十分复杂,随着社会发展,民俗也渐趋简单。据说,系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我的家乡也有将香草剪碎,放置在香囊里,让小孩子佩戴,也起到辟邪驱灾的作用。
  宋代苏轼有《浣溪沙·端午》一词:“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大意是,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如此可见当时的习俗,不过读到“流香涨腻满晴川”一句时,感觉比较反胃。
  如今生活当中缺少了仪式感,任何事情可以直奔主题。五月节即将到来,生活在小城镇之中,满大街都有粽子可买,且价格便宜,传统手法制作,免去了自己动手。插艾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小区南墙根儿下就有几簇,随手折来便是。还有,我们过五月节不见得非得是五月初五这一天,初一开始,一直到五月三十日之前都可以。哪天将年逾九旬的老妈接来,一家人聚一聚,也算是过五月节了。


稿件由昌黎县委网信办提供